读书笔记大全

读书笔记|“自由爱情”的幻灭3000字示例

本文已影响 1.57W人 

读书笔记|“自由爱情”的幻灭3000字:

“天不老,情难绝”,爱情是文学不老的主题。纵览唐人小说,《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等等,古人用细腻柔婉的笔触倾吐了一个个动人心弦、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在等级森严、礼教残酷的封建社会,爱情恍若这些痴男怨女们卑微的呼吸、渺茫的回音,时时面临着被掐断和阻隔的危险。然而,手执一卷《莺莺传》,细细翻阅,我却仿佛嗅到了“自由爱情”在古老人间的气息。

《莺莺传》为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作的一篇传奇。它描写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是唐传奇中影响甚广的名篇。较之元代王实甫根据该情事再创作的杂剧《西厢记》,《莺莺传》的情节线索简单平铺,人物也无一波三折的矛盾冲突。简洁流畅的爱情故事反而能让人更清楚地洞见爱情本身。因此,本文尝试避开社会学的角度,从爱情的特定性出发,走进张生与莺莺幽微的内心世界,试以“自由爱情”的角度浅析之。

乍一看去,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是自由的。所谓自由,前提即是行动者的言行举动出于个人的主观愿望,没有受到外界的强逼与胁迫。张生对崔莺莺一见钟情,其爱慕之情自由生发,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崔莺莺,虽然她是受了张生的诱惑才陷入爱情的泥淖,但在与张生的交往中,她对自己的行为完全具备选择权。当张生以《春词》相授时,她可以选择拒绝;当春宵一刻后张生贻其《会真诗》时,她也可以选择拒绝。而她没有,反而选择了与张生幽会、同居。由此可见,崔莺莺深爱着张生,她思慕张生的文才,渴望给张生“侍巾帻”,与之共结连理。在崔莺莺这里,自由也是她的爱情故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崔张的爱情故事里,封建家长退居幕后,作者没有赋予他充当张牙舞爪的可恶角色的机会。而是把更多的笔墨专注于刻画张生与莺莺这两位当事人的心理活动,使得我们能把《莺莺传》当做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来品读和赏析。

读书笔记|“自由爱情”的幻灭3000字

自由爱情珍贵且难得,张生与莺莺既然得以在恐怖的封建社会拥有一段自由的爱情,且他们的爱情有望发展为合乎礼法的美满婚姻。封建时代的才子佳人小说所设置的难题障碍,在崔、张这里都能较轻易化解甚至完全不存在。我们可以大胆设想,如果张生求媒于崔家,他很有可能与莺莺成就一段佳缘。从崔张两人的家世背景来看,崔莺莺为大家闺秀,而张生虽无明说,但从其“朋从游宴,扰杂其间”的社会经历来看,也不是什么寒门弟子,因此他们两人应能算得上是门当户对、天造地设的一对。倘若攀起亲来,“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之从母”,莺莺的母亲郑氏还是张生的远方姨母。这一层血缘的关系,本是一个求亲绝好的契机。况张生于崔家有活命之恩,且“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兼孤”,生得仪表堂堂,风度翩翩,这几个条件综合起来,张生若循正常途径向崔家提亲,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万事皆备,只欠东风。然而,故事没有沿着我们设想的美好思路发展,张生虽然获取了莺莺的芳心,故事却最终以悲剧收场。莺莺被冠以“弃妇”之名,赚得一路观者的热泪;而张生虽被竭力辩解为“善补过者”,却逃不过世人的通透之眼,以其“薄情寡幸”之举留名情史。这一段如花般粲然盛放的自由爱情,何以凋零得这么迅猛?它果真是理想的“自由爱情”吗?走进崔张这两位主人公,或许我们能窥探一二。

有人把崔张爱情故事的悲剧归咎于张生的始乱终弃,认为张生是戕杀这段感情的罪魁祸首,连作者有意为其辩护而添写的“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一节也成为他虚伪恶俗的罪证。张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也许只关系到他与莺莺的关系如何,却不是这场悲剧的根源所在。而事实上,崔莺莺的确遇人不淑、所托非人。作者在第一段便把张生和一般的登徒浪子区分开来,读书笔记.以赞赏的口吻描写他“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并适时发表了一通“尤物论”。然而,这位“非礼不可入”的男子在邂逅佳人时却没有循礼法之途解决自己的婚恋之事,而是“勇敢地冲破”礼教藩篱,“为喻情诗”搅乱人心。这里隐含着一个莫大的讽刺。一方面,封建礼教的虚伪嘴脸昭然若揭。另一方面,在封建礼教制度下浸淫二十年之久的张生的秉性也原形毕露。在崔张二度分离后的一个关键处,是解读两人悲剧的重要线索。张生“文战不胜”,滞留京都后,便莫名其妙地中断了与莺莺的恋情。作者没有写明具体的原因,但从莺莺写给张生的信中却能看出些蛛丝马迹。“伏承使于京中就业,进修之道,固在便安。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弃。科举考试是唐代士子梦寐以求的盛事,张生也概莫能外。而在参加科举考试后他便与莺莺恩断义绝。虽然作者第一段提到张生与登徒子的区别,但在追逐功名利禄上张生不免落入俗套。封建社会的男性身上附着了太多功利性意义,注定其不能担负自由爱情的责任。

封建社会并没有给自由爱情提供生存的土壤。虽然从表面上看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受到外界的压力最少,但实质上它也不是自由的。真正的自由爱情,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便是爱情的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而崔莺莺,恰恰在自己的爱情中缺乏决定权。莺莺出身名门望族,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及封建礼教的熏陶,将她塑造成一个举止端庄、沉默寡言的大家闺秀。然而,在青春少女的灵魂深处,对于爱情却也怀着梦幻一般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因此,当才貌富瞻的张生向她表达恋慕之情时,她第一次尝到了爱情的喜悦。虽然莺莺同张生一样都是封建礼教调教成的年轻人,然而由于女子在封建社会无须承担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她保存了天性中更多的纯真、热烈,她的爱情观自然与秉持“妖孽论”的张生有天壤之别。正因为封建女子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长期缺席,因此她们的社会地位极端卑下,这也影响了她们爱情的发展。世人往往赞赏莺莺为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然而当我们抛却阶级的社会的观点来看,莺莺当初主动投怀送抱,使得她在爱情当中的地位从主动选择变为被动接受。莺莺一直怀有“自献之羞”,从中可知她对自己当初大胆热烈的行为并不是始终抱着无怨无悔的态度,而当她一旦与张生私定终身后,她的爱情决定权便完全交给了张生。只有绑住张生的心,她的爱情才是幸福的。然而,如前文所述,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棋子,张生并不能担负自由爱情的责任,因此当莺莺献出自己的爱恋和童贞后,她的爱情已然悬空。对于张生来说,这可能只是无数次爱情中的一次,而对于莺莺来说,这却可能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爱情。

值得一提的是,崔莺莺有着一种萦绕心头、难以拂去的“见弃心理”。这也是封建女子关于爱情的宿命论。“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也。”“命也如此,知复何言!”当人们无力回天时,往往把一切的责任推给命运,或者这能是一个使人超脱痛苦的妙方。深爱张生的崔莺莺,亦把爱情幻灭的责任推给玄妙的命运,在相恋之时,在分离之后,莺莺已经预见甚至承受了爱情梦想破灭的事实。而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这一个事实要女性来承担?她们的爱情已注定了是悲剧开头、悲剧收场吗?封建社会的爱情没有建立在两性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它注定永不能坦然张开两翼自由翱翔。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爱情至纯至真至善。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着追求着理想、自由的爱情,然而,张生和莺莺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并不总是美好的,而人类好不容易向命运争来的“自由爱情”,要通过双方的努力共同构建和更新,否则只能如梦幻泡影,难觅其踪。作者:小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