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大全

读传习录有感

本文已影响 1.31W人 

【文章导读】“知行合一”,不可以按照现代语境,简单地解释为知道道理就要去实践,或者解释为从心而行,所有从认识论实践论等哲学观念上去解释这个词的意义都离题了,这些不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本意 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传习录》读后感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读传习录有感

  【篇一】《传习录》读后感

如果领悟、并能切身实践王阳明的学说,那么人类所有的问题都不会存在。

王阳明的心学认为世间存在一种天理,天理存在于事事物物中。而人的内心存在一种良知,良知与天理是合一的。

人类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良知,并依照良知来行事。而同时,知和行又是合一的,如果不去实践良知,那么也就不可能真正的认识良知。

因此,把王阳明的学说概括成一句通俗的话就是:在生活中时时处处依照良知来行事。

这里就会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人为什么要时时处处依照良知行事?存天理、致良知的意义为何?

对阳明来说,也许这并不是问题,因为他从12岁起就立志做圣人,他认为致良知就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

那对于我等没有做圣人理想的普罗大众来说,为何要依良知行事呢?

我想,此意义应该在于,致良知可以给我们一个更加美满的人生。也就是能让我们获得更加长久和稳定的幸福。人可以拒绝成功、拒绝为圣,但我想不会有人拒绝幸福吧。

阳明认为天理的对立面就是人欲。人欲让我们去追求金钱、名利、美色,人欲唆使人类不劳而获,懒惰、傲慢。

与此同时,金钱、名利、美色这些欲望是永远不可能满足的,而且是越追求越觉得缺,越追求越痛苦(张朝阳近期的一篇采访是对此再好不过的解释了)。

而依照良知来生活,勤奋、感恩、自律、助人、为善等行为,则可以让人的内心越来越平静,从而体会到喜悦和幸福。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与人欲斗争,就需要克己。

当克己成为一种习惯,人慢慢的不再被欲望所战胜的时候,内心的良知会越来越清晰。而人欲的力量会越来越减弱。最终可以找到内心的光明。

王阳明的学说很高深,我的理解很粗浅。但他的学说对我的影响可以说超出任何理论、学说,因为他的思想可以让人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同时,他的思想强调实践,强调只看不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我部分的实践他的思想后,感到整个人的状态变得好多了,内心充实、踏实、平静多了。

开始更多的去关注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正确,是不是符合本心,而不再更多的关注自己得到了什么,结果会如何。

而自己的理想也从过去的要成为如何外在成功的人物,变成了要成为一个无愧于内心的人。

而从此也就不再患得患失、不再迷茫困苦。

从这本书、从王阳明的思想中,找到了内心的核心价值体系,并依此指导了自己的人生。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喜悦。

  【篇二】《传习录》读后感

十年前就有机会读《传习录》翻了几页,实在读不下去。本周(2015年3月底)终于看(听)完了。感谢当当引入的讯飞语音,没这个估计不可能完成本书阅读——可读性好差。

说下我对王阴明的认识,此公提倡“心学”意思是修心哈;对儒学和佛教都有研究,好像还练过瑜伽之类闭气的功夫,有次叫门人把自己埋起来几天,后来挖出来还是活的。他格物致知整竹子这事儿,您抽空可以百度自己查下。

说下本书给我的几个印象:

所谓心学四要就是出于本书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王所说的”性“,所谓性本周全,人人都有啥的。怎么看怎么像佛教第八识,就是阿赖耶识——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做主翁,这个人空可以自己百度一下。

让我最没想明白的是——王认为佛教不究竟,呃……到于书里提到他对朱熹观点的不同意见,简直就不算什么了。

《传习录》里几个因才施教的案例,我看着还是很有收获的。

  【篇三】《传习录》读后感

我不是学文科的人,之所以读《传习录》,是因为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想了解了解明朝第一大能人,中国的又一圣人王阳明。

老实说,看完整本书,有些地方确实看不懂,特别是引经据典之处。下面,我只是谈谈自己看完书后的感想与启发。

第一点,阳明心学将求圣的方法从外在世界转为了内在世界,指出了圣人并不是无所不知(外在),而是内心纯乎良知(内在)。我觉得这个理论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人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静下心来,不贪多,而求精。在做一件事时,只要此心纯乎天理,认认真真,那么就心安理得了。

第二点,看完书后,发觉阳明心学与朱熹的理学,都是对四书五经的理解上的不同,对孔子的话诠释的不同。因次两派就吵架,不可安宁。儒生缺乏了对客观世界,对科技的追求。这也是统治阶级愚民的政策造成的。

第三点,对书中关于“求静”,“主专一”的看法很赞同,很警醒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