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大全

关于灿烂千阳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大纲

本文已影响 2.52W人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灿烂千阳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灿烂千阳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灿烂千阳读后感1

用两天的时间,看完了《灿烂千阳》。依旧如读《追风筝的人》一样,开始是一种对异域截然不同命运的窥探,最后却是无比的震撼和慨叹。不过,两者应该还是有区别的。我个人认为《追》是一个故事,《灿》则是一个社会。故事可以很精彩,很动人;社会只能是真实,真实得残忍。

“灿烂千阳”这个名字,很不错。来自于四百年前的一位叫做主的诗人的诗句:“喀布尔每条街道都令人目不转睛,埃及来的商旅穿行过座座市场。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一千个灿烂的太阳,本是诗人最慷慨的盛誉,可它怎能敌得过时间的变迁,敌得过人的欲望呢?战争,爆炸,袭击冲突,政权更迭,难民营,对妇女的压迫制度,饥饿,颠沛流离。书中的种种,让谁都相信,“纵然有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阴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浓的温暖去掂量它罪恶砭骨的凄凉。”是的,美好的历史,在现实面前,只能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这点,我坚信。

两个主人公,都是极其不幸的,但相较而言,我更同情玛丽雅姆。莱拉有过幸福少年时代,尤其是与父亲和情人塔里克的相处,更是留下了永远的甜美回忆。莱拉也有依靠,或是等待,无论是她和塔里克的私生女,还是她和拉希德的儿子,都是她生活的依靠,抑或希冀。莱拉更有幸运的结局,和自己相爱的人相守,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以完成父亲的遗志。这一切,玛丽雅姆都没有。作为私生女,玛丽雅姆从一出生,就失去了一切,没有幸福,没有未来。

如果她能遵循母亲那番“幸福不可得”的教诲,也许悲惨会来得晚一些。可是她幻想了,幻想着家庭,幻想着幸福。结果呢,母亲自杀,父亲匆匆把她嫁人,或者说是丢弃于人更为恰当!当然,如果能生个孩子,哪怕是女孩,命运还是会有转机,可是偏偏又是习惯性流产。至此,悲惨命运彻底沉入了地狱深渊,永无天日。

莱拉的遭遇,让我冷冷的悲叹,可玛丽雅姆的一生,却让我静静地生疼,无论是她和父亲的关系,还是她最后做出的选择。说实话,对于他父亲扎里勒,我很难理解。一边,将女儿弃养在泥屋里,绝情而残忍;一边,又是每周四准时探望,小礼物,讲故事,钓鱼,那么温馨,那么美好。一边绝决地将女儿弃之于人,一边又在生命的最后,跑到女儿家门口,苦苦地等待。扎里勒最后的那封信,让我差点掉眼泪,也让我突然明白了,扎里勒之前,其实是始终怀有赎罪的心的,可是赎罪求的是心安,它不能等同于共同生活,更何况,那将对现有的身份、地位、家庭带来怎样的冲击。

玛丽雅姆最后勇敢的选择,冲垮了我所有的坚持。为了挽救莱拉,她会用铁锨结束了拉希德的生命;为了成全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生活,她会去法院自首;而走向生命的最后,面对砍头,书中如是写道:“当她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以母亲的身份。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这到底该是怎样的一种蜕变呢?

  灿烂千阳读后感2

莱拉,读过书,受到过她爸爸关于女性应该平等的思想熏陶,在当时算是比较前卫的思想,为了塔里克的孩子,甘于嫁给暴虐的大叔拉希德,有了第一次抗争逃跑虽然失败。生了第二个孩子之后,感觉也慢慢死心了,毕竟在那个环境下。碰到了塔里克,知道了当初的一切都是骗局,随着玛里雅姆的自我反抗牺牲,莱拉跟塔里克去了一个无忧无虑的地方。当国家有了一丝复兴的希望,又燃起回到故乡落叶归根的想法。这是一个内心有思想火苗的女性,她的结局算是比较让人欣慰。

玛丽雅姆,悲惨的身世,导致了在拉希德家忍受了几十年,变成一个传统的阿富汗女性,自卑的身世,对父亲懦弱的绝望,她只能依靠拉希德,忍受着各种折磨。因为孩子,跟莱拉才相知相熟,以致于后面为莱拉牺牲。一开始是懦弱的,自私的,当她锤死拉希德的那一秒,她应该释然了,几十年的压抑屈辱释放,为了孩子不憎恨于她,也为了给莱拉母子们一个没有顾虑的未来,选择扛着。心痛并且敬佩这个角色!

扎里勒,懦弱不敢承担责任,害怕影响他的名声,放弃了他的女儿玛丽雅姆。虽然最后提到他一直在忏悔,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他内心其实非常爱玛丽,只是他的懦弱导致了很多事情的抉择都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的人一直活在自己的道德审判下,中间他去找女儿,好像也是因为他的几个老婆去世了吧,没人给他压力了。希望我们不要做一个逃避的人,just face it, 从心。

拉希德,不做评价。捏造塔里克过世骗莱拉给他生孩子,挺恶心的。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当时社会的产物。暴虐。

阿富汗战乱一直是在电视新闻听到过星星点点,读完这本书很庆幸处于和平的社会环境,虽然有一些体制还有环境的不足,那些都需要我们慢慢努力。

  灿烂千阳读后感3

才看时会觉得玛丽雅姆是一个改变命运的人,对生活的不甘,想要改变现状、以为父亲能让她改变现状,其实这是她走向深渊的开始。以为拉希德会对他好一点,开始是有期望,经历怀孕、流产,拉希德终于有使用暴力的理由了,玛丽雅姆由一个青春少女到中年妇女,每天都生活在暴力中,还有精神上的折磨。你说要是她没有鼓起勇气去找自己的父亲,好好和娜娜生活,会不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呢,如果娜娜让她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会不会人生过得又不一样呢。对我来说,这里就是我的终点,两个毫无相关连的人,最后是为了记起她,去了她生活的地方。当他父亲来她时,玛丽雅姆要是没有那么激动或愤怒,静下心来听他父亲讲、或是看了信封,那到死时也不会遗憾父亲对他所做的事,但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一切不会重头开始,忏悔来得太迟了。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

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当黑暗笼罩你时,不要放弃,总会过去、当黑暗过去时,你也许会忘,但在你心的角落处留下一个位置,装备你那些心要。

  灿烂千阳读后感4

起初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名字,《灿烂千阳》。读起来,仿佛能感受到一种荡气回肠的力量。仿佛看到被乌云笼罩的大地上,顷刻间洒下无数道光辉。我曾以为它会是一篇多么美好圆满的故事,然而它里面却充斥着战争、暴力与死亡。但在这些苦难的背后,却有两位女性靠着爱与希望,完成了对他人对自我的救赎。这种在绝境中迸发的女性力量,给我们带来一场声势浩大的灵魂洗涤。

《灿烂千阳》是胡尼塞继《追风筝的人》之后又一部经典著作。这一次,作者完全站在女性的角度上,以阿富汗三十年的战乱为背景,讲述了两位女性,玛丽雅姆和莱拉在经历了悲惨的遭遇后,成长的故事。不同于其他作者笔下美丽智慧的女性,玛丽雅姆和莱拉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坚韧与抗争。她们身上所受的苦难是整个阿富汗众多女性的缩影。在那样一个男权社会里,一夫多妻制是合理的,女人不可以在没有男人的陪同下独自外出,甚至家暴也是法律许可。而玛丽雅姆和莱拉的反抗精神是胡尼塞寄予这个国家的希望。

故事中的第一种救赎是莱拉对玛丽雅姆地救赎

玛丽雅姆地出生在外人眼里似乎就带有罪过。她被人称为“哈拉米”,也就是私生子的意思。这就代表着她生来就必须要进行一场被救赎或自我救赎的.的过程。由最初的憧憬到绝望再到最后的反抗,玛丽雅姆是本部作品中心路历程最为坎坷的一个角色,所以也是最能体现希望与救赎的力量的一个角色。

玛丽雅姆十五岁的时候对未来充满着期望。它每个星期四都激动地坐立难安,因为她期待着父亲的到来。她想要去上学,因为她渴求着与那些名正言顺的孩子一样的生活。然而在她被迫嫁给拉希德后,这一切都毁灭了。她对父亲的彻底失望使她相信了母亲对这个世间的指责。面对拉希德的暴力,玛丽雅姆在一种极端的自我否定中逐渐消沉。就在玛丽雅姆逐渐向现实妥协时,莱拉的出现给玛丽雅姆带来了希望与光亮。莱拉和她的孩子让玛丽雅姆感受到了亲人之间的温暖。莱拉鼓励玛丽雅姆逃脱拉希德的控制,使她看到了可以掌控自己生活的希望,并最终获得了救赎。这便是两位女性在绝境之中,用爱与希望,用两颗真诚的心相互依靠的力量。

第二种救赎是玛丽雅姆的自我救赎

胡尼塞笔下的救赎不是哀悼过去,也不是改变过去,而是我们对自我的一种重新认知。在这种认知过后,我们能化痛苦为前行的动力。正如玛丽雅姆,在经历了无数痛苦之后,她终于理解了母亲娜娜是在用一种偏执的方式保护她。她也不再陷入无端的自责中,而是将全部的爱与精力献给眼前的,唯一可以带给她希望的莱拉身上。玛丽雅姆敢于直面过去,开始憧憬新的生活,这便是她自我救赎的开始。

玛丽雅姆从对拉希德的恐惧到最后拿起铁锹杀死拉希德,玛丽雅姆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在玛丽雅姆柔弱的外表下,因为希望与救赎,而内心产生了一种不可毁灭的力量。最后玛丽雅姆坦然的接受死亡,因为此时的她明白,她终于可以独自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苦难了。她理解了母亲的痛苦,理解了父亲的无奈,也理解了自己不可选择的命运。她也真正理解了生命,那就是用自由的方式,有意义的活着。

从玛丽雅姆和莱拉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希望与救赎的力量。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就像月光照不亮的沥青路,那是因为沥青将月光反射,用坚硬的外壳拒绝了月光的柔软。而希望与救赎就是打开隔阂的那把钥匙。愿我们都可以在希望与救赎中,去勇敢的直面血淋淋的过去,打破对生活对人性的偏见,去学会如何成长以及如何去真正的爱别人。

  灿烂千阳读后感5

大多数的人生活在平凡无奇的躯壳里,无需承载巨大的痛苦,无需释放拯救自我的光芒。当你泪水涟涟,你就已经冲破了对这个世界狭隘的感知,经历一场精神的洗礼。

“终其一生,我们只为寻找最初失去的那个人”,那个人是谁?我想,对于玛丽亚姆,最初失去的那个人是勇敢的自己,那么多年的屈辱,那么索然无味的生活似乎麻木了玛丽亚姆对美好的渴望。尽管经年累月的灰尘掩盖了玛丽亚姆的善良与勇敢,但灰尘背后的灵魂永远在等着某双爱的双手拂去尘埃,莱拉和塔里克的女儿阿兹莎便是那双为玛丽亚姆拂去尘埃的双手。尚在襁褓中的阿兹莎紧紧拽着玛丽亚姆的手,无声甜美的笑容像清风一样吹动整个夜空的宁静,直击玛丽亚姆的心灵。她一定告诉过自己,莱拉抢了自己的丈夫,是的,她挣开了阿兹莎的双手,在小女孩开始啼哭之前又将手放了回去。“你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此时此刻,奉献与爱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样倾泻而下,直至生命的结束。

书中除了玛丽亚姆和阿兹莎纯粹清凉的爱,玛丽亚姆和莱拉的感情如浩瀚星空一般无边无际又徇丽多彩。当莱拉为了保住和塔里克的女儿阿兹莎嫁给六十多岁的拉希德后,玛丽亚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痛恨莱拉,莱拉则对玛利亚姆充满愧疚,同时苦苦忍受着那些无法诉说的压抑。她们为了小事争吵,大声咒骂,同时双方因糟糕压抑情绪的释放而感到莫名的轻松。在那个男权至上,女人只是生育机器的环境中,两个女人最终因为彼此一样悲惨的命运相互怜惜,她们共同分担家务,共同对阿兹莎投去爱怜的眼神。她们言归于好的那天早晨,像玛丽亚姆十五岁以前的生活一般充满诗意,也像莱拉十四岁以前和塔里克在一起时一般浪漫。

拉莱说:”我们去外面喝杯茶怎么样?“"我可没那么多时间,还有很多碗要刷呢?"”我们等会可以一起刷,就喝一杯。“她们喝了三杯,从此,我们可以看见在战争的废墟中,两个女人听着火箭弹的爆炸声在自家的院子里喝茶,坦诚相对。如果说,阿兹莎拂去了蒙在玛丽亚姆灵魂上的尘埃,那么莱拉就是那个与玛丽亚姆灵魂共舞的人。她看到了拉希德眼里的杀意,她不能让拉希德杀了莱拉,拉希德必须死,没有任何悬念,这是唯一的一条路,尽管这条路会让玛丽亚姆付出生命的代价。她很镇定,仿佛这么多年终于得到了解脱。玛丽亚姆说:”我想要的你们都给了我“,她没有孩子,以为这一生只有忍耐不会得到幸福。这不是一般的英雄主义,当押送玛丽亚姆的小伙子问她:“你怕吗?”玛丽亚姆说:“是的,怕得发抖”。生命到任何时候都是可贵的,生命的失去永远令人感到悲伤。

塔里克回来了,他实现了他的承诺——回去找莱拉,像所有那些伟大的爱情一样,冲破现实的种种障碍,抛开种种世俗,步步追随爱人左右,虽然不似从前无忧无虑,但也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如梦如幻。无论战争带给他们多少毁灭与伤害,家乡的人儿最终回到了故土重建家园,带着那不可毁灭的爱告诉那些孩子,昨天的希望,今天的美好与明天的幸福。

时隔五年,继《茶花女》后,国外的小说再次击中我的泪腺,同样是糟糕的境遇,同样是伟大的女性,向那些散发着爱的光芒的人们致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