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大全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3000字读书笔记

本文已影响 2.12W人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3000字:

终于要开始动手写读后感了,大学毕业的这个假期既是心情轻松也是身体轻松,闲来无事决定把书架上那些没看过的书都看上一遍。

刚开始回家是只想着睡觉的,谁知道第一天刚到家和老爸一起看朗读者,竟被赖声川读的《宝岛一村》吸引了过去,想起看了不足两章的《桃花井》,便下定决心开始看书了。第二天起了一早(在家的好处是老妈总不让我睡懒觉)就开始记单词看书了。不知道为什么,以前每个假期看书我总是看不进去的,看一会便放一边,不如电视剧综艺来的爽快。这个假期刚过小四周,却已经蹭蹭看了五本书了。而且丝毫没有想要打开电视电脑ipad的冲动,甚至当是看小说比那些有意思的多。

原本我是很懒得写这些东西的(说句题外话,我有多懒呢?公众号里北京周边下照片还没整理,毕业日记下还没开始写,怕是已经多久没有更新写东西了。说到这里,又想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写公众号,也有很多否定的声音,刚开始我只是想把美食推荐给大家,渐渐的这个公众号变成我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写写考研经验,写写旅游,写写毕业,写写心得体会……也不在乎有多少人看,只觉得以后回过头来看会是满满的回忆。事情多的时候总想弃了这个公众号,但是王忆南的爸爸有一次来北京意外地夸奖了我的公众号,觉得我这样时常写着些东西记录生活是很好的。我内心极其欢喜,叔叔是能懂我的人。我也渐渐感觉老写些东西自己的心境会慢慢改变,也许还能有些提升吧。真是感谢叔叔让我有能够写下去的动力),书看过了就看过了,可是我站在书架前翻弄书本的时候,拿起贾平凹的《老生》,我前个假期刚看的书啊,竟然一点儿想不起来讲的什么了,只模模糊糊记得有个甚似神仙的老头在某村经历的一系列。再看看《追风筝的人》,《蛙》等等等等都只记得个大概了。叹息。是该写点儿东西了,总不至于以后看着这些书都不记得自己看过那般尴尬。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3000字

先写《桃花井》?不了,先写《我们仨》吧,这几天刚看完的书,倒是感慨万千,再不写怕是又记不住了。

我每天睡觉前,无论午觉晚觉,都会思绪万千感觉灵感迸发,想起好多话好多事儿想写下来,可是我真是极懒的,懒得坐起来,哪怕拿个ipad手机给它写下来,等我再醒,好多东西已经想不起来了。

扯远了,回到《我们仨》。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朗读者里出现很多次了,自己也从不同的地方读到过很多片段,一直没过全书。那天和爸爸去书店,看这书也想买看那书也欢喜,可看到《我们仨》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我才不过三天,就看完了。

讲的内容大家都知道了,就是钱钟书先生,杨绛先生和他们的女儿钱瑗(不知道该不该称先生)的故事。书分为三部,最后还有三个附录。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古驿道上的相聚相离,像是杨绛先生做了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梦醒时走到钟书身边看望他,梦中却又奔波到生病住院的钱瑗身边。45页里,“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这句话给我印象最深,我一直找不到那种形容悲痛到极致的话语,这句倒是一下子戳中了我。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讲的就是杨绛和钱钟书从结婚到英国、法国再回到中国,从上海、苏州再到北京,从两个人变成我们仨,从抗日战争、“三反”、“双百方针”、文化大革命再到新中国成立,三个人相互扶持,相守相助,温馨单纯的一家人的故事。(写到单纯温馨,便又想起这段时间一直在看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书虽是讲的诗词,但我私以为他的理论配上小说文章也是可以的。我每每在看《我们仨》,总觉得字里行间简单朴实又情真意切,倒像是王国维提到的“隔”与“不隔”,这便是不隔吧,“如果在一部作品中,作者果然有真切之感受,且能做真切之表达,使读者亦可获致同样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不隔’。”不会给人雾里看花之感。)

79页里那段杨绛先生做饭的文字(“我很内行地说:‘得剪掉须须和脚。’活虾在我手里抽搐,我急得扔下剪子,扔下虾,逃出厨房……”),倒让我想起有一次我给王忆南做饭。我刚开始是一点儿不会做饭做菜的,连鸡蛋都不敢炒,后来总到王忆南哥哥家吃饭,王忆南又因为胃痛生了一次病暴瘦到只有58公斤(他188的身高),我开始尝试着向妈妈和哥哥学习做菜,想着自己有时间多给他做做菜养养身体。慢慢的也就熟练了。有一次周末去他家做饭,他在旁边看着我,我刚打开空心菜,一只巨大的虫在叶子上蠕动,我尖叫着扔掉菜叶逃出厨房抓着王忆南:“虫,虫。”老忆南呆了一会,只顾着笑我,然后宽慰我说:“我去洗,洗完你再来吧。”我就只在背后安心看着他。这时门铃响一个查水表的阿姨进来,进到厨房看水表,自顾呵呵笑起来了,我刚纳闷呢,她走到我身边:“你倒真是有福气的人啊,老公在厨房洗菜忙活你在旁边插着腰看着。”来不及解释呢(也没必要解释)她带着一串笑声走了。我佯装生气对着王忆南说:“功劳倒全被你占了!”王忆南笑的更欢了。

84页,“钟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这句话王忆南倒是真真切切一字不差地冲我讲过。都说爸爸喜欢女儿,不假,我偏也喜欢女儿,主要原因倒不是儿子调皮不好养活,只怕他生的像了我,是个小矮个,那真是遭了殃了。

112页,“他发愿说:‘从此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读到这里是真的感慨自己幸运生在了和平的年代。抗日战争时代,钱钟书、杨绛和钱瑗是分离的,所幸他们是“知识分子”,好歹能在乱世为自己谋一份生,刚分开的两年后,钱钟书辗转回到她们身边,自己的女儿却不认识自己了只把自己当成想要抢走母亲的坏人。

121页,“忧患孕育智慧。”122页,“对国家有用的是科学家,我们却是没用的知识分子。”“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128页,“我们闭塞顽固,以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不能改造。’可是我们惊愕地发现,‘发动起来的群众’,就像通了电的机器人,都随着按钮统一行动,都不是个人了。人都变了。”看到这里是我感慨最深的。读书笔记·我高中学历史的时候最不想学的就是清朝末年、抗日战争和文革三个时期。清朝末年恨清政府迂腐不堪,抗日战争恨日本人烧杀掳掠,文革恨控制人的思想。我老说:“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是有思想的。”但有些人总想把“人”当成“动物”来看,控制思想好管活。当你不能自由地思想,不能自由地说话时,才是最可怕的“人类末日”。想起之前看的《使女的故事》,还有《寂静的烽塔》,他们都是狠狠严厉压抑你的思想,只能遵从他们的教义,事实确实是好管活,《使女》里政治安定国家稳定,《烽塔》里的阿富汗也终于不在陷入战争中,但用作者的话说,这是一种“令人心惊肉跳的祥和。”

164页,“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患。”“人间也没有永远。”每一个字说的都是真真的真理啊,那么简单的话语却是说出了现实的真谛。我在看这本书时,真是不忍心用笔划出我喜欢的地方,一点点都不想弄脏,看了一遍还想再看一遍,“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之前看向往的生活,黄磊说:“人没有办法选择父母和孩子,血亲的关系是命中注定的。但是朋友和爱人是你能够选择的,所以一定要慎重,一定要遂心。”人生没有永远,但求不负此生,只愿能与自己珍重的人,自己爱好的事儿共度余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