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大全

读了《终结拖延症》有感

本文已影响 2.14W人 

导语:工作和生活不可能一开始就是我们喜欢的样子,就像大卫一开始不是大卫而是一块石头。试着告诉自己,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为了责任,为了自己爱的人,在做着并不喜欢的事情,那么我们也可以忍受不喜欢的事情。下面请欣赏读后感《终结拖延症》

读了《终结拖延症》有感

  一、

在人文气息浓厚、文艺青年出没的网络社区中,拖延青年们突破5万大关,本不是件情理之外的事情。国外学者们曾经总结了拖延的常见诱因:僵硬完美主义者有之,逃避成功者有之,时间观念缺失者有之,内心纠结反抗者有之,生理多动者有之,早期家庭或教育环境促成恶习者有之……甚至连身在异国的文化差异,都可能让你罹患这种我们戏称的“拖延症”。

再看看我们这个时代,消费主义、一元价值观所引发的“身份的焦虑”,本已经让我们深陷洪流,让工作带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常常不是成就感,而是望之欲逃的失败恐惧,这种恐惧常常是引发拖延的元凶;而网页、短信、微博、游戏和其他各种信息源,也都在争抢我们的眼球,把我们并不宽裕的注意力,切割成一种七零八落的碎片化格局,我们原本只适应单任务处理的大脑也备受压榨。全球变暖似乎还没有到达突然紊乱的临界点,但在信息生存环境中,我们像是提前进入了气候剧变的时代,从四季如春进入了寒暑无常。寒暑无常自然容易感冒,不信你可以问问美国灾难片《后天》里的人物。所以我们常说的“拖延是信息时代的新感冒”,可能暗示着我们在某些方面,已经步入了“后天”。

“战拖(战胜拖延)”无疑是困难的:各种“拖延症”在具体表现上可以千差万别,但看起来都顽固而容易反复。许多人戏称它为“绝症”。尤其是跟ADHD(注意力缺失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相关的生理性拖延,每每卷土重来,更是让人痛苦不堪。此外,拖延本身的复杂性也增加了我们同它对抗的难度。如果我们可以不太严格地把拖延称为一种“症”(这个中文词目前还不是个严肃的医学名词),那么它更接近于一个症状性而非病因性的名词。由于这种根源和具体表现上的差异,几乎不存在一种通用于各种“拖延症”的万能灵药。在我们的社区中,直到现在,也经常看到关公战秦琼的现象:大家围绕某一种方法“有用还是没用”争论到面红耳赤,最后却发现针对的根本不是同一个问题。这也为我们的探索之路徒增了无谓的内耗。

目前社区里常用的战拖方法,依我个人浅见,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注重内心成长和价值观梳理,一类注重任务解决和时间管理。当然,像针对ADHD等生理诱因的药物方法,似乎也算自成一派。第一类方法,强调挖掘拖延行为的根源,加强对自身各个方面的觉察,倡导从拖延的根本原因入手,化解负性情绪、调整不合理认知、强化行为的改变,从而不仅实现拖延行为的改善,更是谋求对自己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接纳;第二类方法则强调聚焦于任务本身,挖掘、组织并利用自身的积极资源和社会支持系统,力求在短时间内克服障碍、实现目标。从效果来看,第一类似乎更彻底,也更有利于预防反复,但改变周期漫长,似乎可以称为“长期战拖”;而第二类短小灵活,常用于对已发生的拖延的解决,或许可以称为“短期战拖”。是“釜底抽薪”重要,还是“扬汤止沸”有效,此二者可谓各有千秋,相信诸位拖友各有偏好。但是,无论是“釜底抽薪”还是“扬汤止沸”,容易的是“纸上谈兵”,共同的难点都在于如何操作和执行。对拖延根源挖掘最彻底的人,可能会成为拖延心理学家,但这本身并不足以保证知行合一,在行动中实践那些觉察到的知识;而短期战拖当中的主要内容,如时间管理等,最适用的人群却常常是那些本不容易拖延的人,这些方法在设计时通常就没有充分考虑到拖延的干扰,而是假设人的理性决策能力已经足够强大。事实上,我们理性的一面也许需要事先训练和养成习惯(就像在这本书里一样),才能足够强大。

  二、

拖延症现在成了流行词,而且成了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就像小的时候,谁说他考了托福,不管考得怎么样,我都觉得他是潮人,因为那是多么潮的考试啊。长大了,一个心理系的同学在描述一个人的时候用了“aggressive”,我当即觉得自己又土了,都用这么洋气的英文形容一个人多帅气啊。看电视多了,知道得抑郁症成为了忧国忧民思前想后的高等人的病,可惜我又一次落后了。这次,我紧随了时代和潮流的脚步,我终于在人们面前高呼,我有“拖延症”,然后喜滋滋的看着他们羡慕的神情,这第一说明了我大多数时候比较优秀(几乎所有拖延症的书开篇都告诉你,你不是失败者,你是为了追求优秀),我是懂得自我反思的人,我慢慢的有了一点高深心理学的修养(除了你们这些拖延的家伙,谁没事儿懂ADHD?,我这可不是看《心理学与生活》知道的),我们有独特的有暗号的系统,估计骷髅会也不外如是(没人整天凑在一起这么神秘和整天自我反省吧?)

《终结拖延症》拿到手里的一刻,很激动,因为我反复的check了书单,确定里面没有我。然后在收到书的当天下午,看到了第二批赠阅的名单,妥妥的落着我的名字。封面的包装很好,容易亲近,蜗牛背上沉重的钟表壳,拖拽着秒针不想让它移动的小人都意味着一个拖延症患者最无奈的对象——时间。

书的整体结构很简洁,没有太多的前因后果,简单叙述一下之后,就是满满的实用性的方法,全翻完后,我意识到这就像一本工具书一样,因为整体来看它逻辑完整,但是即使分开来,每个章节段落都可能成为可参照的范本和模式,直接拿来套用,然后成为一个个小小的Tips,成为范本。

此书有很好的互动模式,比如总是会留出强迫读者思考的部分,就是在文章介绍的方法下,留出题目和答案的位置,基本上是强迫读者思考,这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我想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比如我,我羞愧的承认自己一个空格都没填,所以在看完书的今天我都觉得有什么事儿没完成,书没看透,然后情绪很糟糕,觉得提交这个书评的很底气不足。

此外,书里很多地方都用灰底不规则的方框圈着相应用到的“战拖小贴士”,每个小贴士都是直接可以拿来执行的战拖步骤,简洁明了,直截了当。

关于书目设计上一个很大的不足是很多关键性的内容放在表格里面,我觉得,编者和设计者的本意可能是让交互性更强,阅读更直观,突出对比和逻辑的顺序————————但是,老实说,大段的中文放在格子里是很不讨喜的做法,字体的必然变小,长段话的无重点,放在表格里让人的可阅读性大大变差,特别是步骤多的时候,框框就变成了满眼的乱七八糟,这个不好,不好~

//剧透部分,慎入:

引言只是一个简单的概述,题目就是关于整个书的概述“三管齐下,终结拖延症”,然后三部分就是这“三管齐下”的分而述之,然后每个方法里面又分为一到两章具体的解释了这些方法。

大学的时候,学过项目化管理,然后再读过很多战拖的书之后,基本上可以把战拖的步骤概括了,也就是,无偏见的接受自己——觉察到问题——订立计划——行动——行动过程中的调节与检测——接纳进行的.程度——自我实现,然后,调节与检测贯穿始终,成为一个循环的过程。虽然简单,但是方法就被扩展的比较多,这也就是无外乎思想下的方法的问题了。《终结拖延症》和其他的拖延症书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为读者提供了很多的方法,不在东拉西扯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而是直接的告诉你,怎么办!

//剧透完了,我又不想写了,突然很想看bosco的视频T-T

看书的过程中,我得到的最浅显的经验是,想到一点,就赶紧找时间找地方写下来,因为有了这个书评的要求,我长了记性,以前总是我在当时以为自己能记住,结果在写的时候发现我思维的闪光点全不见了,这搞得我更加沮丧,然后就写不出来了。我想这大概也可以套用在其他拖延的事情上,有时候拖一拖,反而思路更跟不上,情绪更加沮丧,彻底觉得自己要完蛋了……

看完了,再一次决定自己要行动起来T-T为什么我觉得说再一次说的这么悲凉。

愿所有战拖队友一起努力,一起加油。希望咱们也成为老师布置完作业,当天就完成,然后在礼拜天看着赶作业的人们,心里顿生优越感的人!

  三、

拖延症的概念并非来源于现在,它最早可以追溯至1542年由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差不多同一时代,我国明代著名学者钱鹤滩也曾写过有名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诗,它告诫世人拖延所带来的严重性。拖延症概念的提出虽说有500多年的历史,但是直到20、30年前才被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关注,直到如今组织行为学家、经济学家也转向了这个新兴领域的研究。

正如人人都是精神病人一样,也都是拖延症患者,只是拖延的程度轻重罢了。根据美国芝加哥的保尔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费拉里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70%的大学生都存在拖延的情况,而正常的成年人中也有大约20%的人每天出现拖延情况。拖延症与智力并没有什么关系,据说相对论提出者爱因斯坦也是拖延症患者;研究进化论的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也是拖延症患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洛夫也是拖延症患者,他准备把朋友的行李从印度邮寄到美国,可以这一拖竟是8个月,以至于他在1991年的论文《拖延和顺从》中写道“八个月里每早醒来我都决定第二天早上去把箱子寄给斯蒂格利茨。”

当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情形,充满侥幸的同时想想自己何尝不是一位典型的拖延症患者。回想大学里的每次期末考试,都是考前一周挑灯夜战,并且屡战屡胜;早上起来,拉开抽屉,才发现年初买的自然之宝钙片只吃了几颗,就已变质了,只好扔进垃圾桶;当然,写作这篇文章,本该可以提前两天完成,可是却被其他事情拖延了。

人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的症状,可是如何终结这种症状带来的痛苦,众说纷纭。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都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拖延症的不同类型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但是对于如何终结拖延症似乎没有完美的方法。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威廉.克瑙斯有三十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他的最新著作《终结拖延症》一书中,总结了三种治疗拖延症的方法,它们分别是:认知方法、情绪方法、行为方法,只有三管齐下,才能终结拖延症。

本书基本结构简单明了,以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终结拖延症的三种方法的不同内容及其行动哲学。前言部分,则介绍了拖延的概念、拖延症的群体、拖延症的不良后果等内容。对拖延什么,作者是这样定义的“拖延是一种成问题的习惯,它会把重要和有限的事情,推到其他时间去做”。至于拖延症的群体,基本涵盖了全人类,只不过在大学生群体表现得更加强烈。

那么对于拖延症所带来的后果是什么?拖延不仅对个人生活习惯有影响,同时对于组织的工作效率和国家的宏观经济都有很大的影响。加拿大卡里加尔大学副教授皮尔斯.斯蒂尔教授调查的结果显示,“拖延使美国经济经受数千亿美元的损失”。最典型的影响个人生活的人物就是英国著名作家塞缪尔.约翰逊。1751年,一个信使正在等待塞缪尔.约翰逊写完那篇迟迟没有呈交的文章的时候,他写道“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通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至于拖延症给他带来了什么,他是这样说的,“我无法克制责备自己一直忽视那些最终不得不做的事情,并且每一刻的闲散都增加了我的痛苦”。

何谓认知方法,它是建立在“重新思考你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改变那些自动负性思维”的基础上,了解拖行行为的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如何改变拖延思维。作者首先分析了常见的几种拖延类型,主要可以分为期限拖延、个人事务拖延、简单拖延、复杂拖延四类,其中复杂拖延则是综合其他几种类型,比较复杂,它由多种因素影响。拖延思维的种类则与拖延的种类不同,它主要有“明日再做”的思维、倒推思维、自设障碍与拖延、反事实思维四类,简单地说,就是害怕批评型、了解现状型、自我怀疑型、情形假设型,其中反事实思维可以分为两种向上反事实、向下反事实。调整拖延思维的方法有ABCDE方法,它可以渐进性地分析自己目前处于那种阶段,最终告别拖延症。

情绪是影响拖延的因素之一,而任务繁重、心境、认知都是影响情绪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进行情绪治疗时,首先必须了解情绪的特性,本书提到了拖延与双议程困境、短期和长期效益分析对情绪影响的分析,提出了PURRRRS是避免拖延行为的主要方法。大多数情绪影响与压力有关,了解影响压力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分析拖延行为。一般而言、焦虑、担忧和抑郁会加重拖延行为,只有承诺、积极、主动应对才能缓解压力。本书中提到了缓解压力的三种方法;锻炼身体、解放心灵情绪、改变与不必要挫折感相关的模式。

拖延大多数是行为习惯的陋习,其中与“犹豫不决”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本书第三部分,首先分析了影响犹豫不决的四种因素,即错觉的决定、自觉地过度依赖、忧虑和拖延、完美和模棱两可。他还分析了理性的决策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实际上,基于人的本性,大多数人都趋向于即时倾向,也就是现时偏向性偏好。

时间管理能够帮助拖延症患者吗?对于这个问题,作者也有些顾虑,他认为“帮助解决一些有明显截止时间事务的拖延时可能会有用,但是,时间管理通常对那些最不拖延的人最有效。”实际上,这也证实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热衷于时间管理,而却被视为时间线上的机器。

前面已经提及到拖延对组织工作效率的影响,它可能由于员工把不良情绪待到了办公室,根据情绪的传染性,办公室失去了活力;也可能由于投标书在截止日期还没完成,而错过了投标的机会,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组织学习的厌恶性及其恐惧性,这些都可能对组织效益带来严重影响。

拖延症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最早可以追溯至童年生活习惯的影响,因此,并不可以立即见效,它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正确的方法。读者可以结合认知方法、情绪方法、思维方法三种方法,了解自己的处境,唤醒心中沉睡的(懈怠的)巨人,认识你自己,从而摆脱拖延症的困扰,做卓有成效的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