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大全

【荐】《圣经》读后感

本文已影响 7.28K人 

【荐】《圣经》读后感

【荐】《圣经》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圣经》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圣经》读后感1

《圣经》是西方社会宗教经典,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犹太c教等西方宗教都是以《圣经》作为其教义经典。《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个部分,前面部分主要是历史方面,记录上帝创造这个世界后一直到耶稣降生这一时期的历史,称之为旧约,后一部分主要记录耶稣的一言一行,以及其弟子的言行,类似于中国的《论语》,称之为新约。

圣经的旧约,处处体现着一种为人处世的哲理,与很多人想象中的“打左脸,打右脸”的故事不同,旧约中虽然告诉人们做人做事要原谅别人,要忍让的道理,但是也有摩西带领犹太人反抗埃及统治的故事,“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恩仇要区别开来。

旧约中有着与现实中不符的部分,最典型的就是十诫。在十诫中,上帝要求子民们只能信仰上帝,不能修建别的塑像或者图画作为崇拜之物,然而现实中,每个天主教堂都有耶稣的塑像,人们礼拜塑像,很明显和十诫不符合。这是十诫中最大的疑惑。

亚当之子亚伯尔,杀掉了他的哥哥加音,但是上帝做出的惩罚并不是偿命,而是继续让他活着,加音活了很久,上帝为了不让加音被其他人攻击,给了他一个印记,这样所有人都不能攻击加音。看了这里,我一直不是很明白,后来才知道,这里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活着其实是一种赎罪的方式,上帝的惩罚就是让罪人活着,善良的人死后入天国。也就是说上帝认为人世就是赎罪之地。

如果说旧约是神治的话,新约就是人治。新约主要记载圣子耶稣的一言一行,从牧羊人报喜到护教要求,出现上帝的次数除了在耶稣降生后的几次外,屈指可数,耶稣代替上帝成为了新约的主角,上帝只出现于教士的口中。

上帝在《圣经》中渐渐淡出,耶稣成为神一般的存在,但是耶稣教导众人的是忍受,从他受难的描述开始,耶稣一直是一个忍受众多苦难的形象,给信教者的感觉就是要忍受一切。这样的教义当然受到了统治者的欢迎,新约后面加上的关羽护教规范等,大都是后来加上的,旧约与新约最大的区别也就在这里,新约明确提出了宗教的概念,旧约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无论是什么,只要有利于统治,政治家们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它,哪怕是神。

《圣经》读后感2

在我看来,《圣经》这本书其性质与我们大家都看到过的《心灵鸡汤》很类似,都是通过很多一个个小故事来告诉我们做人、为人处世的道理。只不过《圣经》更加的抽象化,更加的过于伟大,更加的倾向于去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最不同的一点是《心灵鸡汤》主要是告诉我们“该怎么做”,而《圣经》则告诉我们“这么做,你觉得怎么样?”。在这点上,我还是比较认同《圣经》的。因为在生活中任何事都没有什么该与不该,每个人的看法和处事的方法都不一样,所以自己觉得怎样做怎样好就怎样做,这样应该比较符合人性吧。

在读着《圣经》这本书的时候,我有无数次都被它所感动,总是莫名其妙的有一股热流从心底往上涌。我知道这是因为里面的人物,里面的事情都让我觉得太美好太让人憧憬。与现实相比较起来,那是多么的完美啊,多么完美的人啊,多么完美的世界啊。虽然他们是生活在贫穷与饥饿中,但是他们还是对生活充满了幻想充满了希望。如果我们身边的人都有着他们这股耐力与勇气以及乐观的生活情绪,我想还在感叹生活不公平的人应该不会存在吧,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的人应该也不会如此之多吧。在这一点上现代人真的是应该好好反省反省啊,不管怎么说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还没打到让任何人都可以挥霍的程度,但是要让每个人都吃得饱还是不成问题。只要你肯努力,你可以得到更多。所以《圣经》中的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抱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想法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圣经》这本书不仅是在故事情节上很生动让人难以忘怀,而且在语言文字上也很美丽。它的词,它的句都很朴实而不华;即浅显易懂,又让人回味无穷。

但是我们在生活当中不能仅仅只是靠《圣经》中的优美语言来过活的,如果把它当做我们的精神支柱,然后将其付诸于实践的话,这才是最完美的搭配。如果只是一味的盲目去相信上帝,把任何事情都归于上帝,希望得到上帝的谅解和宽恕,希望上帝帮自己度过难关,或是希望上帝帮自己达成愿望,而自己从来就什么都不做,什么都在等待的话就会事与愿违,事事都不顺。所以我们应该将《圣经》中所传达的教义和生活哲理赋予精神上的意义,让它鼓励自己,给自己一个更加积极的努力方向。

《圣经》读后感3

寒假中,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圣经的故事》,看了书名你们一定觉得没什么好看的,只是西方的一种文化。可是你们错了,西方文化的是叫《圣经》,这本书只是记述了上帝的恩赐。就让我来请你和我一起遨游在这本书中吧!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旧约的故事。上帝耶和华创天地;亚当和夏娃的著名故事;诺亚方舟的传奇故事;其中邻国王后拜访所罗门,因为王后的夸赞,所以罗门的国力强盛和权力伟大,造成了所罗门制定的奴隶制,以色列腐败。虽然以色列有以列亚,以列沙,但尼布甲尼撒国王十分恶毒,把以色列人分到各个国家,阻止以色列人民繁殖。

第二部分是新约故事。在这一部分中耶稣虽然去了天国,但他的神灵经常在爱他的人身边出现。圣殿的祭司和法利赛人虽然采取各种方法阻止人们崇拜耶稣基督,但都无法扼杀人们对耶稣的信仰。彼得和约翰等门徒牢记耶稣曾经的祝福,到处旅行,广收门徒,他们把耶稣的新教义叫做新福音,让每一个信仰住的人都执行它。这一举动使世界的爱更多。公元64年,罗马发生了一场可怕的大灾。它的最高统治者尼禄皇帝认为是犹太人纵的火,就大肆屠杀犹太人及基督教徒。公元70年,犹太人和罗马人的关系到达白热化程度,最终爆发了一场战争。犹太人寡不敌众,彻底失败。耶路撒冷遭到彻底毁灭,圣殿也夷为平地。基督徒被迫分散到各地,并建立教堂,始终没改变对耶稣基督的信仰。

基督教徒约翰写了一部启示录:我看见一个新天地,因为旧的世界已经沉沦。我见到圣城耶路撒冷,上帝降在那儿,像新娘一样打扮的美丽动人。他高声对我们说:“看,我与你们同在,你们都是我的子民。没有死亡,没有哭泣,没有悲哀,没有痛苦,以为一切都已过去,你们将不再拥有泪痕。”我听见上帝在宝座上说:“我将更新一切,让光明照亮世界,让我的爱成为永恒!”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上帝的眼中,无论什么事都有它的结果,而上帝决定的结果在于平时公德的积累,品德高尚的人,上帝一定会眷顾他。

《圣经》读后感4

《圣经》通常被描述为“最伟大的书”。这是因为它对历代人们的无尽的价值与影响,历史上没有一本书像《圣经》一样对人文有如此影响力。到目前为止,《圣经》已被译成20xx种语言,每一年的销售量比任何一本书的年销售量都要高得多。

我读完《圣经故事》的第一感受就是,这是一本历史书,里面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纷繁复杂,只通读一遍是很难完全理清头绪的。但是它所分的《旧约》和《新约》这两个部分是非常清晰的:繁杂的《旧约》就是一部犹太家族史,讲述的是犹太人和“他们自己的”严厉的上帝耶和华;而《新约》则是几个犹太人把“他们自己的”上帝变为全人类的上帝,把一个严厉的上帝变为一个博爱的上帝耶稣的过程。死亡和矛盾无处不在。上帝爱人类,那为什么又一次次只因为违背他或者拜了别的神而摧毁人类?在同一个“博爱”的上帝名义之下,善和恶都在进行着,并且是假以相同的借口。所以我感到这是很矛盾的故事。信仰是一种精神控制,所以我想我永远也不会相信上帝。

读完《圣经故事》我看到教师和同学都缺少的东西—--爱。耶稣在常人眼里早已幻化为万能的上帝,在基督徒的眼里他又似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但是,在此书中,我却看到了一个人性化的耶稣,一个充满善良,正直,纯朴,勇敢,智慧的拿撒勒的伟大木匠.现在的教育是缺少爱的教育,在当今社会和媒体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干扰下,有的同学更自私和没有同情心了。他们不爱父母,老师,更爱变形金刚和明星偶像。

读完《圣经故事》我发现犹太人真聪明。他们不仅发明了控制人精神的上帝,而且当今的犹太人还非常会赚钱,如果说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是个伟大的民族,我们中国人都很自豪。那么,无论从整个历史还是现在的世界形式来看,不得不承认犹太民族的确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造就了历史上如:亚伯拉罕,摩西.大卫,所罗门和耶稣这样一些伟大的先知和君主;马克思可以说是对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犹太人;其次是作为科学楷模与象征的爱因斯坦;又在经历了百般困苦和不公的待遇之后成为当今控制世界经济的强族。《圣经》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部最璀璨的杰作之一。《圣经故事》开卷有益。

《圣经》读后感5

《圣经》是西方社会宗教经典,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犹太教等西方宗教都是以《圣经》作为其教义经典。

《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个部分,前面部分主要是历史方面,记录上帝创造这个世界后一直到耶稣降生这一时期的历史,称之为旧约,后一部分主要记录耶稣的一言一行,以及其弟子的言行,类似于中国的《论语》,称之为新约。 圣经的旧约,处处体现着一种为人处世的哲理,与很多人想象中的“打左脸,打右脸”的故事不同,旧约中虽然告诉人们做人做事要原谅别人,要忍让的道理,但是也有摩西带领犹太人反抗埃及统治的故事,“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恩仇要区别开来。

旧约中有着与现实中不符的部分,最典型的就是十诫。在十诫中,上帝要求子民们只能信仰上帝,不能修建别的塑像或者图画作为崇拜之物,然而现实中,每个天主教堂都有耶稣的塑像,人们礼拜塑像,很明显和十诫不符合。这是十诫中最大的疑惑。 亚当之子亚伯尔,杀掉了他的哥哥加音,但是上帝做出的惩罚并不是偿命,而是继续让他活着,加音活了很久,上帝为了不让加音被其他人攻击,给了他一个印记,这样所有人都不能攻击加音。看了这里,我一直不是很明白,后来才知道,这里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活着其实是一种赎罪的方式,上帝的惩罚就是让罪人活着,善良的人死后入天国。也就是说上帝认为人世就是赎罪之地。 如果说旧约是神治的话,新约就是人治。新约主要记载圣子耶稣的一言一行,从牧羊人报喜到护教要求,出现上帝的次数除了在耶稣降生后的几次外,屈指可数,耶稣代替上帝成为了新约的主角,上帝只出现于教士的口中。

上帝在《圣经》中渐渐淡出,耶稣成为神一般的存在,但是耶稣教导众人的是忍受,从他受难的描述开始,耶稣一直是一个忍受众多苦难的形象,给信教者的感觉就是要忍受一切。这样的教义当然受到了统治者的欢迎,新约后面加上的关羽护教规范等,大都是后来加上的,旧约与新约最大的区别也就在这里,新约明确提出了宗教的概念,旧约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无论是什么,只要有利于统治,政治家们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它,哪怕是神。

《圣经》读后感6

《圣经》通常被描述为“最伟大的书”。这是因为它对历代人们的无尽的价值与影响,历史上没有一本书像《圣经》一样对人文有如此影响力。,《圣经》已被译成20xx种语言,每一年的销售量比任何一本书的年销售量都要高得多。

我读完《圣经故事》的第一感受就是,这是一本历史书,里面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纷繁复杂,只通读一遍是很难完全理清头绪的。但是它所分的《旧约》和《新约》这两个部分是非常清晰的:繁杂的《旧约》就是一部犹太家族史,讲述的是犹太人和“他们自己的”严厉的上帝耶和华;而《新约》则是几个犹太人把“他们自己的”上帝变为全人类的上帝,把一个严厉的上帝变为一个博爱的上帝耶稣的过程。死亡和矛盾无处不在。上帝爱人类,那为什么又一次次只因为违背他或者拜了别的神而摧毁人类?在同一个“博爱”的上帝名义之下,善和恶都在进行着,并且是假以相同的借口。所以我感到这是很矛盾的故事。信仰是一种精神控制,所以我想我永远也不会相信上帝。

我看到教师和同学都缺少的东西—--爱。耶稣在常人眼里早已幻化为万能的上帝,在基督徒的眼里他又似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但是,在此书中,我却看到了一个人性化的耶稣,一个充满善良,正直,纯朴,勇敢,智慧的拿撒勒的伟大木匠。现在的教育是缺少爱的教育,在当今社会和媒体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干扰下,有的同学更自私和没有同情心了。他们不爱父母,老师,更爱变形金刚和明星偶像。

我发现犹太人真聪明。他们不仅发明了控制人精神的上帝,而且当今的犹太人还非常会赚钱,如果说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是个伟大的民族,我们中国人都很自豪。那么,无论从整个历史还是现在的世界形式来看,不得不承认犹太民族的确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造就了历史上如:亚伯拉罕,摩西。大卫,所罗门和耶稣这样一些伟大的先知和君主;马克思可以说是对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犹太人;其次是作为科学楷模与象征的爱因斯坦;又在经历了百般困苦和不公的待遇之后成为当今控制世界经济的强族。《圣经》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部最璀璨的杰作之一。

《圣经》读后感7

看了这本书我感触颇深,耶酥诞生。接下来,我们继续讲他的一生吧!他的早年生活是当了一个木匠跟他父亲一样,后来,他接受了洗礼仪式,成为了基督徒。另外,我还告诉你们一件事情,几乎所有的犹太首领都出生在北方,从摩西开始到撒母尔到保罗再到大卫再到耶酥。然后,耶酥的老师死了。接下来我问你们一个问题:耶酥是怎么死的?耶酥是在十字架上被钉子给钉死的,这种酷刑是多么的残酷啊!说到酷刑,我又想到了一件事,中国战国时期的商鞅,你们猜猜看他是怎么死的?他居然是被车子撵过而死的。这些酷刑多么落后啊!

在耶酥死后的第三天早晨,由两位妇女要去看看耶酥的'lingyi,天哪,可是呢?耶酥的lingyi里空荡荡的,所以说,他的徒弟们说,他复活了。这个时候,只需要一个人把耶酥的信念传播给了罗马公民。他来了!他就是保罗!保罗身为罗马公民非常自豪,可是,他在到一个地方做官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耶酥说:保罗,你真是罪大恶极啊!保罗一听到这话,立即晕了过去,抢救了三天,才脱离了危险。这下子,保罗也跟耶酥一样成了基督徒了。最后呢,保罗也在监狱里被活活的饿死了,()他死的那个地方后来成了圣堡罗大教堂。再后来,那个地方成了穆斯林的最大的清真寺了。

接着,发生了什么事呢?基督教成了罗马唯一的宗教。后来,罗马的皇帝强迫罗马的公民信仰基督教。这个故事讲完了。你们觉得精彩吗?如果觉得不精彩的话,那么就去这本书里去看吧!

我从这本书里面看到了犹太教是多么的好,犹太民族是多么的英勇善战,坚韧不拔。基中,我最喜欢大卫和摩西。我为什么喜欢他们呢?摩西把犹太民族从埃及人的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他是一个非常睿智的人。大卫则有高尚的品质,所以说我喜欢他们两个。

《圣经》读后感8

摆在我面前的这本《圣经》,黑色封皮,繁体竖排,特别有厚重感。可翻开一看,满篇都是是血与泪的拼杀,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一切的一切,都说明那是一个如何野蛮的时代。

初读《圣经》,让我惊叹不已。对于一个习惯于东方温和恭俭让的仁和文化的中国人,似乎更喜欢读那些以“如是我闻”开头的“佛曰”和“微言大义”的“子曰”,对于基督教经典中如此赤裸裸的野蛮和残酷,我不知道该是淡定还是愤怒,最后只有以文化差异还安慰自己了。

但是我始终无法理解,这段由上帝参与演出的残酷历史如何就成了“圣经”,这个怎么看都只是对于人的生命视如草芥,不屑一顾的神,居然就是上帝。作为一个指挥并参与了多场可怕的战争,伤亡人数数以万计的、创造着一切的耶和华上帝,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已应该扮演一个公正、仁慈、和平的角色——最后我只好还是以文化差异来安慰自己,我们讨论的是上帝而不是孔子。

前几日看《童年》,高尔基对于自己外祖父和外祖母的信仰难以理解,外祖母的上帝是温和仁慈的,外祖父的上帝是残酷无情的。看了圣经,我心目中所有关于上帝的形象全数倒塌无余……

相比之下,我真的很敬仰耶稣,如果耶稣真的是上帝之子,我想说,儿子比老子好很多,因为耶稣宣扬的是仁爱互助,更难能可贵的是耶稣身体力行,带领门徒遍洒福音,最后耶稣愿意为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为了他的理想而献身。

希望西方人是真的信仰耶稣的而不是上帝那“伟大”的神力。事实上联想起中国那个窝囊的玉皇大帝,再看看圣经描述的冷漠残忍的耶和华上帝(我说了他这么多的坏话,我有点后怕,我可没有忘记在《出埃及记》里他是怎么对待异教徒的)。我愿意把耶稣奉为我的上帝。

可我又突然改变主意了,因为我想做一个虔诚的——无神论者。

《圣经》读后感9

《圣经》是基督教的灵魂,家喻户晓而且意义深远,因此见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的去读一下。但当读了两章的时候,才意识到这本书是概括的勾画了犹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及耶稣倡导的“新约”的不断形成,因此读来较为枯燥,甚至有时候是逼迫自己才能读完。但读完之后,还是有一些心得体会。

《圣经的故事》,主要包括“旧约”和“新约”两个部分,旧约主要讲的是古代的犹太民族,为了寻找更加适合生存的环境及应对外族竞争而不断迁移的历史,新约讲的是耶稣所倡导的众生平等、播撒爱心的崇高教义精神。

旧约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混沌未开的世界,上帝耶和华创造了天地、水、动植物和人类等等,想创造一个快乐祥和的世外桃源。由于人类具有的欲望和私立性,有人背叛了上帝的安排和告诫而屡屡收到惩罚。同时,犹太民族为了应对恶劣环境,而需要不断向更加肥沃或富饶的地方迁移,从而不可避免的与外族之间发生冲突。因此旧约,主要描述了犹太民族如何与自然环境、其他民族之间进行的斗争。并且在上帝的帮助及犹太民族英雄的努力下,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并制定了摩西律法,以塑造耶和华至高无上的精神地位,从而实现对民众的引领和控制。

新约则主要介绍了较为熟悉的耶稣的故事,在耶稣看来,无论犹太人还是其他族人,都是上帝的孩子,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应该相互爱戴、相互帮助。耶稣的思想,是追求幸福的人在爱和正义的道路上最高贵的表达。但是耶稣的思想触动了当地主教的利益,最终被其第十二个弟子中的犹大出卖而被活活地钉死在十字架上。但耶稣的思想在后继者的传诵下,逐渐成为西方的主流精神教义。在以后的岁月里,耶稣的话时时想起,他要求所有爱他的人,都能理解一切,包容一切,用最真挚无私的爱,去拯救这个世界的痛苦与罪恶。

摩西律法:也就是摩西带回来的石板上写着的耶和华的“十戒”:不能承认耶和华以外的灵魂;不能雕刻和信仰其他的偶像;不能冒犯耶和华的名字;必须工作六天,第七天休息以祭祀上帝;必须尊敬父母;不能杀人;不能占有他人之妻,女子不能与别人的丈夫通奸;不能偷窃;不能陷害别人;不能贪图财而夺人家财产。

《圣经》读后感10

《圣经》的骨架,弥漫着硝烟的历史大背景,信仰的交锋,责任的拷问,人性的探求,共同交织成一部恢宏而瑰丽的交响,在非洲这片滚烫的土地上,他们失去了至亲之人,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失去了信仰的根基,却也播撒下数不清的种子,说不尽的奇闻轶事,道不完的人生况味。也许,生命原本就承载不了那么多繁杂的议题,我们能谈起的,只有静待晨光亮起,照耀那一片关于丛林的记忆......

故事的源起正是牧师拿单?普莱斯,他在1959年接受了前往非洲传教的任务,由此,普莱斯一家中断了平稳、熟悉的美国生活,前往刚果丛林里的基兰加村,一家人在十足的他乡经历了自然、社会和文化的冲击,同时也因为国际政治的风云突变,他们在那个边缘世界的生活也受到波及,每个人的人生由此彻底转向。

特别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完全是从普莱斯家庭中五个女性的视角讲述的,作为妻子和母亲奥利安娜的讲述是回顾性的,在一切变故发生的多年后,在佐治亚州州的桑德林岛,她用悲哀、痛悔、甚至带着辩解的语言回顾自己的过去,试图通过揭开自己的伤疤以得到不可能的救赎和谅解;而四个女儿们的故事是“现在进行时”的,当她们讲述自己在刚果的生活和际遇时,每个女儿都展示了自己的聪慧、自己的声音,随着刚果生活的逐渐铺展,她们也相应成长成熟和变化。她们不得不依附于家庭,又不得不靠自己的力量应对刚果生活加诸身上的种种困难,这些困难来自父亲的选择,来自这个对她们来说完全异域的环境,也来自刚果那段动荡的历史。她们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社会角色,不断与生活角力,努力寻觅各自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她们也是政治的观察者,是故事的叙述者。

读完《毒木圣经》,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画面:一片蓝天,一片草地,一条亮晶晶的河流,一只??狓,一种珍贵如宝石的静谧,然后深深呼吸,继续前行,步入光亮之中。

《圣经》读后感11

圣经里有这样一则故事:耶稣与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了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让彼得把它捡起来,彼得却认为那块马蹄铁已经没有多大的用处,不值得他去弯腰。耶稣将这块马蹄铁捡了起来,进城后换在铁匠那里换了十几颗樱桃。当他们穿行茫茫的荒野时,彼得已经饥渴难耐。耶稣故意从袖子里漏出来一颗樱桃,彼得迫不及待的弯下腰来捡这颗樱桃吃。耶稣继续丢着樱桃,彼得仍绕弯腰捡着。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如果你听我说的做,弯下腰捡那块马蹄铁,你也不会再弯这么多次腰了!

这个故事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大家都在嘲笑彼得的愚蠢,然而我们都知道积少成多的道理,却从来没有去做过,又何尝不是与彼得一样无知呢?成功是从捡马蹄铁开始的,江河是由水滴聚成的,你永远不知道你所做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努力将会再前路带给你多大的便利。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马云说过,他一开始做这家公司的时候,从来没有担心过自己的努力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因为只要起了一点点作用,就说明它是有用的。事实证明他当初的一点点努力发展成了中国电子网商的第一平台。所以当你弯不下腰来捡马蹄铁的时候,你不妨想想,你现在少的只是一块马蹄铁,以后少的就不知道是多少块马蹄铁了。

当你已经对课堂上的一切耳熟能详,老师却还要要求你练习的时候,你也不要自大,因为这些练习很可能就是耶稣要求你捡的那块马蹄铁。人的头发都是千万根直径不足十分之一毫米的细丝组成,人也是由上亿个细胞组成,你怎么可以要求成功一蹴而就呢?当你想要发奋地去做一件事情,千万要当心你身边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不容错过的努力机会,它们都是促成你最终成功的东西。如果你连一粒黄豆也不愿意摘,那么你怎么磨得出一碗豆浆来呢?所有事情都是从小开始做起的,正如同人也是从一个细胞慢慢变成一米好几的个子,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在告诉我们,成功是从捡马蹄铁开始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