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大全

读《论语》有感(10篇)

本文已影响 4.05K人 

读《论语》有感(10篇)

读《论语》有感(10篇)
读《论语》有感1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学瑰宝似满天繁星,数不胜数。而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自从进入六年级下学期,我们也开始了对国学经典——《论语》的理解与诵读。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对学生的淳淳教诲,每一句都饱含哲理。我们学的第一句《论语》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句告诉我们:三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们老师的人。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是最经典的一句。随后我们又学了“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明白了世上没有天才,只有肯吸收古人的知识,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才会有学问。“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告诫我们要有坦荡的胸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不能空想,要付诸学习,而学过的东西必须经过思考,细细咀嚼,才能真正吸收。我最喜欢这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这才是明智的表现。这一句在千年后的今天,同样适用,它是一句至理名言。就像老师上完一堂课,假如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就做一些习题巩固;如果我们并没有完全掌握,还有不明白的地方,那我们就不能浑水摸鱼了,应该立刻去请教老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全掌握老师所讲的知识。当没有人理解自己时,“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给你以安慰;当自己排斥别人时,“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给你敲响警钟;当自己失信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给你教训;当你想要抓住过去的事不放手时,“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给予你提醒……

《论语》是孔子的智慧结晶,他将一生的感悟都传给了学生。他的学生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将他的格言收录下来,编成《论语》流传后世,孔子的思想从而传承下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对后人起着醒世的作用。想当年,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论语》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我们前所未有地感到自己的渺小——在至情至性的格言面前,在博大精深的真理面前。三天新学一条《论语》,同时每天复习一遍从前学的几条《论语》,真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学宝库的一朵奇葩。品读国学经典,感悟国学精粹,一部《论语》,受益终生。

读《论语》有感2

论语之美,美在斯文,美在斯人。读《论语之美》,领悟到孔子的博学多识与深邃思想,一直沉浸在对孔子的崇拜欣赏中。从片面的点滴认识到系统的整体理解,有了层次的提高与质量的飞跃。每次的阅读,都会产生醍醐灌顶的顿悟。孔子思想,犹如一股清泉,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隧道”而历久弥新。

在第二章中,“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而我做到了哪些?”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疲倦。这是孔子在历史上成为一个大教育家的两个最基本的优点和特点。

“学而不厌”,指的是对自己。一个“学”字,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学而不厌,贵在“不厌”,不厌是一种心情,是一种境界,一种“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欢歌前行。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习,是教师适应生存的需要,也是完善职业道德的要求。我们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一切都在飞速发展。倘若我们在这信息时代不读书、不学习,岂不是“井底之蛙、萤火之光”?终将被时代所遗弃,何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呢?

孔子强调:学习要“学而能化”,“学而能通”,“不当书呆子,不学死知识”,要化知识为智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博学、笃行、慎思、明辨” ,是孔子教育学生的有效学习方法。时至今日,难道不是至理名言、励志名句吗?对一个善于学习的心灵而言,人人是可学的老师,处处是可学的良机。

学习,不只是手和眼的功夫,更重要的是心的功夫。无论学习什么,不仅要学其形,更要得其精神和灵魂,要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使其“隔行不隔理”。 学无止境,人生的各个不同阶段,都在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使身心不断臻于新的境界。当今时代,我们必须终身重视学习,才能具备广博的知识底蕴,进而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打下良好基础。“三人行必有吾师”,是孔子对其弟子的谆谆教诲,也是鞭策我们勤奋好学的座右铭。

诲人不倦,指的是对学生。难点便是“不倦”二字。不倦的动力来自对学生无私的关爱与对教育执着的信念。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灵动的个体,只有爱学生,才能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也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跟不上了,那是因为他所掌握的知识体系出现了脱节,尤其是在数学学习方面,更是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天长日久,孩子不懂的问题越积越多,犹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那么想融化这个大雪球非一朝一夕之功力,更要诲人不倦,耐心施教,既要帮孩子拾起以前丢下的芝麻,又要指导他们拣起现在的西瓜。西瓜与芝麻要兼得,必须在西瓜与芝麻之间搭建知识与情感的桥梁。

有了孔子,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他教无定所学无常师,山巅、水涯、居所、路途等,都是他传道授业的良好所在。孔子的“有教无类”,使文化的传承重心得以由官府转移到民间。孔子是我国第一个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家,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差异,给予不同的指导与帮助。教学上,孔子提倡“教学相长”,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

学而不厌,乐以忘忧,孔子集为大成;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孔子培育七十二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既是孔子对其弟子的谆谆教诲,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教书育人,终身学习的精彩解读。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我们要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自己人生的信条。

《论语之美》语言朴实,含蓄隽永,简洁凝练。它不仅是儒家思想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与思想来源。孔子学说,在一步步引导着我们走向成功,收获智慧,创造诗意,把心灵修炼成一轮明月,从而光照乾坤。

读《论语》有感3

有一本好书叫《论语》,有一种事业叫“治天下”,于是就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以前读《论语》,是希望语文考试不失分。现在读孔子,是期望生活得更有智慧。

孔子生存于春秋乱世,他的成长背景是平凡而贫穷的。在一切不利因素的夹击之下,孔子却激发了生命的潜能,乃至成为“圣人”。孔子的言论及行为,并无神秘色彩,人人可以效法,只要持之以恒,也会产生让人满意的效果。

孔子亲自教导的学生,自然成为《论语》的第一代受益者。学生们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人格的转化与提升可以达到如此高妙的程度,不免心悦诚服,且愿意随从孔子周游列国。甚至到了孔子辞世之后,众多弟子还在他的墓旁筑屋而居,守丧三年,回忆与讲述老师的教导,于是也就有了传世的《论语》。

孔子每隔十年就有不同的进展。如果人生只是一个平面的过程,由生到死,那样的人生非常无聊且毫无意义,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一切最后都会消逝无踪。人生惟一不会失去的,乃是由内而发的潜能,实现自我的要求。孔子就是由“知”的潜能开始,开拓心灵及视野,让自己的知、情、意得到充分开发,从一个平凡的人演变为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及使命,了解自己在时代中所特有的意义,再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得其乐。

孔子这样的人并不是神话,而是可以达到的具体表现。人生意义的重点不在于人是快乐的或痛苦的,而要看个人是否能善用机缘所带来的挑战,让自己成长。人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能让自己的人格成长。每个人刚生下来时,情况都差不多,但是到生命结束时,却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不断作出选择。

《论语》有很多切实可行的东西,比如教人如何交友。人的一生中,很多时候是因缘而聚,缘尽即散。聚聚散散,身不由己。所以,交朋友往往是被动的,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是很可惜的事实。人生无法选择父母,无法选择生辰八字,无法选择种族、国家、文化传统,无法选择成长的经验。如果连朋友也无法选择,那么这一生剩下能选择的实在很有限了。人的价值在于以某种方式突破限制,突破的程度越高,自主性也就越强。人生有许多无奈,但所有的无奈都比不上与和谐生存相去甚远。交朋友要化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且不要对朋友存有太多的幻想,不要渴望一定要结识到高度合乎理想、心曲完全相通的朋友。朋友少一些不要紧,寻觅不到完美无缺的朋友也不要紧,要紧的是相知投契、和谐相处。

读《论语》后,不免扪心自问,人的一生的目标是什么?我想,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交代。交代什么呢?那就是我一旦觉悟自己是一个人,可以作出有限的选择之后,我就要去辨明我的选择应该往哪里发展。自我选择来自于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必须考虑人类共同的追求途径——真、善、美,以及个人特别的途径——志向与兴趣。我觉得,应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努力在人的一生里既满足自己的志向和兴趣,又能够接近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

具体说来,就是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充分实现,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存在,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更复杂,更混乱。故此,人只要活着,就有一个内在的使命,这使得他在世间任何地方都不会觉得很委屈、很贫困、很失意。其实,外在的世界所借以判断的名利权位,种种所谓得意或失意的价值判断,对于内在自我的实现都没有必然性。人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社会意义上的,这差不多是命定的、必然的、难以选择的。人生在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世界——内心世界。所谓向善,当然不是抽象的虚无的,而要放在人与人的具体社会关系中来衡量。所以,儒家思想还是入世的,关怀人世的,是以人作为中心来思考的。

读《论语》,批判地领悟儒教思想,也会产生一种使命感,自觉有一种责任,努力想要使自己的存在而惠及身边的人。单单从这个意义上说,《论语》就堪称一本好书,它让我自省自律,让我更好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立足社会。

1、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4、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6、过而不改,是谓过已。——《论语·卫灵公》

7、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10、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14、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15、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1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18、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1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20、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2、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23、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5、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2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2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2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3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3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宪问》

3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33、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3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3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3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3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举一反三)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4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41、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42、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4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4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4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4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49、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5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杀身成仁)

51、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读《论语》有感4

《论语》是我国的一部经典名著,同时也是世界的一部伟大的著作。有句话说得好:“半部《论语》知天下。”别说半部,就区区几句都能告诉我们做人和学习的哲理。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方法和思想理论,他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论语》,是孔子的徒弟们把他曾说过的每一句有道理、有哲理的话综合到一起,编成了这部著作。书中所说的不仅仅是做人和学习的道理 ,还有学习的好处与学习的方法。

我读了这部著作后,深有感触。这部著作让我明白了很多,让我知道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上课时,我没有全神贯注,老是走神;考试时没有拼尽全力;做作业时,没有认真思考等。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些坏习惯改正,做一个做事一丝不苟,认真学习的好学生。

不只是中国人,连外国人都非常喜欢这部著作,许多外国人读完这部著作,都夸我们中国人伟大,我听了十分自豪。还有一些外国人就是因为《论语》而喜欢上我们国家的,还想深入了解我们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呢!

所以说,孔子是一个创下无数辉煌历史的学家,是一位伟大的学家,更是我心中最崇拜的学家。

我喜欢《论语》中的一句话:“温故而知新。”教会了我怎样学习,同时,也激发了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让我一天一天的进步和成长。我相信我会成为一个虚心而奋发向上的人。

这就是我读了《论语》之后的感受,让我懂得了人生的哲理和学习的道理,更让我认识了这位创下无数辉煌、荣耀的历史伟人。

读《论语》有感5

《论语》当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是知也。”每当我读这句话时就会想起寒假的一件事。

“咚!咚!咚!”有人敲门了,会是谁第一个来拜年呢?我打开门,看见姑妈一家人先来,奶奶就叫我带六岁的小妹妹去玩。我就带她去堆雪人,正在滚雪球时,她问我:“娟娟姐姐,你觉得我聪明还是你聪明呀!”我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我聪明呀!我比你懂得多。”她又问我:“那我就问你两个问题,好吗?”“可以呀!”我心想她是个孩子,问的问题我一定能回答,就爽快地答应了。

她一开始问我:“雪是什么颜色?”“白色呀!”我肯定地回答。她又接着说:“雪不管怎么样,都是白色的吗?”我说:“只要不加有颜色的东西,一定是白色的。”只见她把雪放在手上,走进屋里,她手上的雪就溶化了,变成了透明色。“哎哟!”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哪,真后悔。

接着她又问第二个问题:“雪和冰一样吗?”这是我沉思了一下说:“不一样。”她又说:“只要不加任何东西,都不一样吗?”“对呀!”我笑着说。随之,她把雪和冰放在手上,又拿进屋里,雪和冰都变成了水,她说:“这不是一样了吗?”我顿时哑口无言,脸红耳赤。

这件事后,我又想起了《论语》当中那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从此,我也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最聪明的。

读《论语》有感6

大家应该听说过论语吧!论语是孔子写的一本名著,分别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学而第一、第二篇是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今天我读了第一篇学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受。其中有一段使我觉得很有道理,这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最让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这一句。我觉得这句话正好指明了我的缺点,我也要感谢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如何改正。以前我总是学了的东西就扔在一边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学完的东西要时时去温习才行。

而且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才让我几次考试没得满分。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正在为一次期中考试做准备,我一个人却在漫不经心的读课外书,我心想:上课时我那么认真,这一次考试我一定大获全胜,我越来越得意,慢慢就放松了对考试的警惕,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直到考试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场,我拿着试卷,就在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见那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我心里一急,连题目都没看清楚,就毫不犹豫的写起来,我写一题错一题,心里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跃,到了最后我还有几道题没写,头上像炸开了锅。结果大家可想而知了。我经过这次失败加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我一定会改正缺点的。读《论语》—学而第一有感作文550字

读《论语》有感7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中国的水墨山水画世界独一无二,墨色与宣纸的幻化中千山万壑一笔呼出。蒋勋对这一门黑白的艺术说过这样的话:“全世界都在用颜色画画,我想中国人有一天一定要解答,为什么我们大胆到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来画。我想其原因在于:彩色的东西比如彩色的照片常常是当下的,黑白的照片给人的感觉是回忆的。因为繁华去尽之后,在回忆中,生命有一个安静下来的力量来看山、看水、看自己……”这种安静的力量只有智者与仁者才能拥有,他们懂得:万物静观皆自得,他们懂得在万籁俱寂之中修炼儒雅、修炼智慧、修炼仁德,因而他们才能在一动一静中拥有乐于寿。

对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我们既可以分开来解释,也可以理解为“智者”与“仁者”是同爱山水的.。我更认同第二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有如此深重浓厚的山水情怀呢?我想,最直白的原因是华夏大地山河壮丽,山川秀美,大河滔滔,峰峦迤逦,无论古人走到哪里,俯仰之间尽是碧水黛山,诗意的情怀便喷薄而出。再者,山水附着着中国人太多敏感的心灵和微妙的哲学:深山中的寺庙满院禅意芬芳;竹篁中的陋室主人弹琴长啸;仁人智者“于土山营墅,楼馆竹林甚盛”。山水与仁人智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仁人智者也在山水之间悠然闲适地享受生活,释放着生命最沉静的光芒。

读《论语》有感8

《论语》这本书汇聚了春秋时期的大儒学家孔子云游四海、辅佐君王、教育弟子时曾经说过的话,读《论语》有感作文400字。聚集了孔子毕生的心血,处处展现了儒家“仁”的思想结晶。

此书总共有十三篇。自古以来都是用于教学和治理国家的。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它的作用是如此之大呀!

读完此书后,我印象最深、感觉也是最有用的一句话是“三思而后行,行而再思也”。在如今的法治社会里,做任何事不仅要有实力,最关键是要有智慧的,在任何情况下,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再三思考,做到沉着冷静,不能鲁莽,这样才能做出一番事业,读后感《读《论语》有感作文400字》。同样,我们在学习中,每件事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开动我们的脑筋、丰富我们的知识;在平时考试中,每一道题解答前一定要审清题目的意思,经过全面的思考后再下笔解答,力争做到做一题对一题,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功”,省去了做完考卷后再重新思考重新答题的时间。

可见,孔子的知识渊博,《论语》的博大精深,他所宣扬的儒家思想,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读《论语》有感9

七月,盛夏。日子波澜不惊,此时,窗外雨水滴答,清脆悦耳。雨点溅落在窗台上,风吹着雨丝穿过窗户,一阵凉意。这样慵懒的时刻,捧一本书,在文字里度过。此季的主旋律,源于一本《论语》。

书桌上,静静地躺着《论语》,思绪又飘到了刚刚接触《论语》的时候。记忆里,简陋的初中课本,我还是一只小小的毛毛虫,不知道鲜花的芬芳,懵懵懂懂的跟着老师读、念、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时的感觉很困惑,天天做作业,不是复习就是预习,哪来的愉悦?

现在想想,那时虽读《论语》,始终一知半解,参不太透。偶尔提及,只是人云亦云的胡诌几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耳熟能详的句子。后来,偶遇旧书摊,附庸风雅地淘来一本线装的《论语》繁体本,一行行繁体竖字,硬着头皮读了一遍。说实话,那一遍没读懂什么,只读了一些表面的文字而已,得出结论:《论语》难读!在没有小说看的日子,偶尔也会翻翻那早已发黄的纸页,只是依然无法读懂其意!

再读《论语》,正是于丹热播的时候,那个时候不叫读了,是看。于丹教授声情并茂的解读,我又一次翻开那本《论语》,泛黄的书页由于岁月的风蚀,留下了时间的沧桑,失去了特有的那种书香,有些霉味,但这并不影响我徜徉在经典里。那些日子,孔夫子亲切得犹如邻家老伯,“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论语》也不再深不可测、高不可及,那些似曾相识的警句、良言迎面扑来……而我如遇故知,信矣!

轻轻地合上书卷,穿越2500年风云的华光,惊觉这一团燃烧了数千年却依然熊熊的火焰,跨越漫漫时空,仍然照亮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等,我能做的,只是,跨越千年的距离,了解你,仰望你。不为别的,只为贴近你的温暖。

读《论语》有感10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难道不是我们的文化老师吗?

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论语》这本书。

在书中子曾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饭,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呀!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破陋地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可是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的高尚呀!”是呀,在现在生活安逸,收入不断增加的今天,人们不是住在高楼就是住在大厦里,还有谁愿意住在那破陋的小巷子里呢?就算是住在小巷子里的话,也不会像颜回那样好学的。所以我们应该多向颜回学习。

子还曾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样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也不会说错话。”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常常会有这样的事发生,以前甲和乙是一对好朋友,有一次甲生病没来上学,晚上放学时,老师让乙把学校发的通知告诉甲,可是乙回家后却只顾自己玩,没有去告诉甲。甲知道后就再也不理乙了。以前有两个人是邻居,有一在,一人问另一人要不要一起去旅游,另一个想也没想就同意,可是回家后他的妈妈不同意他去玩,于是他立即改变了主意,不愿意和邻居去旅游了。

从这两句话中,我懂得了,做人应该说话算话,不应该出尔反尔!《论语》里面的知识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