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大全

历史的教训读书心得体会

本文已影响 1.95W人 

历史带给我们的到底是好还是坏,不忘历史就一定是正确的么?历史的第一个教训就是要学会谦逊。本站小编整理了《历史的教训》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的阅读

历史的教训读书心得体会
《历史的教训》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人类历史只是宇宙中的一瞬间,而历史的第一个教训就是要学会谦逊。所以,今天的我尽管有些内容我无法完全理解,但仍带着谦逊来谈一谈美国著名学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的代表作《历史的教训》。

种族的问题是历史一切战争的源头,而到今天,种族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犹太人为什么会有歧视人类的优越感,歧视造就的希特勒,只是错在大量的屠杀和毁坏。种族的问题是历史所遗留给我们的还没解决的问题。

“历史知识会告诉我们:文明是合作的产物,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对此有所贡献;这是我们共同的遗产和债务;受过教育的心灵,都会善待每位男女,不论他们的地位多么低下,因为每一个人,都对所属种族的文明做出过创造性的贡献。”

战争或冲突是万物之父,是各种观念、发明、制度和国家强有力的来源。和平只是一种不稳定的平衡,只能靠公认的霸权或势力均衡来维持。战争有好有坏如何判定,就在于你如何定义。世界无法缺少战争,但是可以减少战争。提到战争会想到什么?是不是无尽的杀寥,是不是战火的肆意焚烧,还是妇女的尖叫和孩子们的哭喊声,反正我脑子里想到的是这些,不得不说,战争是残酷的,他真的会毁掉一切,包括我前面谈到的主题,历史,战争会毁掉历史,从古至今一向如此,比如说,千古一帝秦始皇就做过糊涂事,一个焚书坑儒就毁坏了不知道多少对我们来说很珍贵的史前资料,再比如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打砸抢烧,像一群流氓一样硬是眼睁睁的毁了许多文字资料,还有,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火烧圆明园,那些珍贵文物,没的没,残的残,现在看来那叫一个心疼啊,所以,这样看来,有太多的历史片段就这样不见了,但是,有时候好好想想,我们也许是被这种惯性思维束缚了,换一种思路想想,其实战争是一把双刃剑。

在我看来,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中,战争是时代的必需品,而所谓的和平,自由也只不过是那些弱者和手无实权的领导人们的天真想象,战争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较量,换句话说就是两种不同文明的碰撞产生了新的历史,好比美国独立战争,不同民族人民的联合独立造就了今天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再比如说,朝鲜分裂的战争造就了今天不同的两个国家,一个是拥有先进科技的韩国,一个是保留古老传统的朝鲜,这样看来,战争还会是一无是处的么?所以总而观之,战争和历史之间就像是总会平衡的天平一样,这边多一点,那边就会马上持平,周而复始,反反复复,这样就构成了一种结构,从毁坏到修复,从修复到毁坏的过程。

《历史的教训》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人是历史的产物。汲取历史智慧,总结经验教训,指引未来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家,都在为这一目标而辛勤耕耘。《历史的教训》一书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该书由美国著名文化史家威尔·杜兰特与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完成。威尔·杜兰特(1885―1981年),先后在美国圣彼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接受教育,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物学,并在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的指导下攻读哲学,1920xx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杜兰特笔耕不辍,成果惊人,作品有《哲学的故事》《转变》《哲学的乐趣》《历史英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想法和观念》,以及规模宏大的11卷《世界文明史》,是当时美国少有的集作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于一身的学者。

在撰写《历史的教训》之前,杜兰特夫妇花了近四十年的时间写作《世界文明史》,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文化、哲学、历史、教育、艺术、音乐等诸多领域,是举世公认的传世经典,作者因此而荣获1968年的“普利策奖”和1977年的“自由勋章奖”。因为卷帙浩繁,为方便一般读者阅读,杜兰特夫妇在此巨著的基础上,于1968年写作出版《历史的教训》一书。

《历史的教训》是杜兰特夫妇的代表作,通过提纲挈领的线条,勾勒了历史与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关系,体现了他们对人类历史的宏观总体思考。该书共有十三章,包括“犹豫”、“历史与地球”、“生物学与历史”、“种族与历史”、“性格与历史”、“道德与历史”、“宗教与历史”、“经济与历史”、“社会主义与历史”、“政府与历史”、“历史与战争”、“增长与衰退”和“真有进步吗?”,全景式地展示了各种因素与历史的关系,博古通今,新见迭出,引人入胜,可以说,书中到处闪耀着历史学家睿智的思想光芒,是一本值得大家静下心来仔细品味的作品。

在分析种族与历史的关系时,该书强调:“历史知识会告诉我们:文明是合作的产物,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对此有所贡献;这是我们共同的遗产和债务;受过教育的心灵,都会善待每位男女,不论他们的地位多么低下,因为每一个人,都对所属种族的文明做出过创造性的贡献。”(第41-42页)明确表现了反对种族主义的态度,这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该书在分析罗马衰落原因的时候,认为:“入侵的蛮族发现罗马之所以衰落了,是因为以前为罗马军团提供兵员的,是既能吃苦又爱国的农业人口,他们是为祖国而战的勇士,如今取代他们的则是在巨大农场里无精打采的奴隶,这些农场由个别人或者少数几个人据有。”(第88页)这种分析,绕过罗马衰落的表面原因,直指根源奴隶制,充分体现了这位历史学家的远见卓识。

在分析暴力革命的时候,该书认为:“暴力革命对财富所做的再分配,并不会多过对财富的损坏。对土地可以进行再分配,但是人们之间天然的不平等,很快就会产生新的占有和特权的不平等,形成新的少数人权力,他们的本能从本质上说和过去的少数一样。唯一真正的革命,是对心灵的启蒙和个性的提升;唯一真正的解放,是个人的解放;唯一真正的革命者,是哲学家和圣人。”(第122页)明确指出了革命的局限性,即革命并不必然会带来真正的进步和解放,唯一真正的解放,是个人的解放,是思想的解放,只有作为个人的独立精神得到了解放,才意味着革命的成功。

作者并不满足于单纯分析各个因素与历史的关系,他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前面十二章的内容,思考一个更为宏大的主题——“真有进步吗?”尽管作者部分肯定了进步的存在,但其角度却和普通人并不相同。该书认为:“进步仍然是真实的,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生下来就比过去的婴儿更健康、更漂亮、更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生来就有更丰富的文化遗产,生来便处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知识和艺术积累的增加,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基础和支撑。遗产在增多,接受遗产的人也就相应地得到了提升。”(第182页)也就是说,进步不可能脱离开历史,不可能存在与历史决裂的进步,历史的借鉴作用和意义,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书的最后,作者强调:“历史首先是这一遗产的创造和记录;进步就是遗产的不断丰富、保存、传播和利用。对我们而言,研究历史不仅仅在于对人类的愚蠢和罪恶给以警示,也是要鼓励人类铭记有价值的先人。过去不再是一个恐怖陈列室,而是变成了一座英灵的城市,一个广阔的思想国度,那儿有无数的圣哲贤明、政治家、发明家、科学家、诗人、艺术家、音乐家、有共同爱好的人以及哲学家,他们谈笑风生,有说有笑,有跳有唱,有雕有刻。”(第182页)这就在不经意间,回答了第一章“犹豫”的第一句话:“在历史学家的研究接近尾声之时,他将会面临这样一个挑战:你研究的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第1页)也就是说,作者追求的,是历史对文明的保存、记忆和薪火相传,这样的气度和境界,值得我们所有人尊重。

当然,无可讳言,因为作者生活时代和环境的原因,书中也存在着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误解,以及对美国式民主的崇拜;作者对于民族、宗教、东西方文明等内容的理解,也不一定正确,相信读者自会加以鉴别。

《历史的教训》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初拿南怀瑾先生《历史的经验》这本书,以为只是历史故事的经验的简单介绍,并没有觉得内容之深刻。后来看了才知道,这里面撷取了赵蕤的《长短经》、刘向《战国策》、桓范《世要论》精华,参以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实例,论述了治世、用人、防邪、辨奸之道,并对黄石公《素书》、《太公兵法》、《阴符经》进行了逐句串讲。

关于谋略。

上次听过北京文明文化传播公司的刘文明老师的一节课,对销售做了一个很恰当的比喻:销售是一把刀,刀可以用来切菜,可以是医生手中的手术刀,可以救人,但也可以被坏人用来杀人。我们无法对一件东西做一个准确的定性,正如销售,你做的恰当,那就是直销;做的不对,可能就成为我们所理解的传销了。同样的,谋略,往往让我们想起厚黑学之类的权术之作,单纯的说谋略,有错吗?没有,仅仅是手段而已,手段不存在对错之分,其他类似的事物也是一样,本身没有所谓的好与不好、对与错之分,圣贤讲道德,道德也只不过是一个手段,仁义也是一个手段,这并不是坏的。就是我们所说的专制制度、民主制度,也只是一种手段,没有好坏之分。问题在哪?在使用者本人。正人用手段、谋略,手段就正、谋略就正,在乎动机,存心正手段就正,存心邪门的人,即使用仁义道德的手段也是邪。

《长短经》还是说了一个我们都熟知的道理: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并用历史的事实来验证。仁、义、礼、乐、名、刑、赏、罚等等,实际上就包含了不仁不义等等。而且,凡事都有一个度,到不了这个度就达不到我们所说的真正的仁义等,同时,过了这一点,可能就不是真正的仁义了。

这个道理我也是最近在明白,以前老觉得,我要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凡事我都要把握最基本的原则去做,尤其是在自己不知所措的时候,更要坚持原则,坚持最基本的做人的原则。其实呢,这已经走上了本本主义的路子,不知变通,因为真正的把握原则,不是愣头青似的死搬教条,而是因时因地不断适应具体的情况,顾全大局的基础上,同时又不违反基本的原则。因为有时候,很多事情,在自己看来是做到了所谓的仁义道德,但是从整体来看,却违反了大义。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长短经》中的一些观点:

1、仁爱 “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反仁也”

仁就是爱,可是爱的反面是私心,有爱就有偏私。“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不得过所爱者,恶私惠也。”仁爱有一定的范围,超过了这个范围,只要偏重仁爱,偏私就会来。宋史上有名的宰相王旦,他提拔了很多人,可是当面总是教训人,等他死了以后,大家才知道自己曾经被他提拔过,但是范仲淹曾问他,为什么提拔了而不让人知道?王旦说,他提拔人只是为国家遴选人才,何必让被提拔的人来感谢他私人,所谓“授爵公朝,感恩私室”的事情不干,这是大夫不收公利的例子。

这一点的把握,非常困难,但最基本的,应该是先去爱人,没有爱人的心恐怕也就没有这些仁爱的流弊。

2、仗义 “义者,所以立节行,亦所以成华伪---反义也”

义可以分两种:一种是真正的大义,顾大局舍小利;一种是所谓的江湖义气,就是小义。战国宰相虞卿“弃相捐君”,魏国信陵君“窃符矫命”,都是后者,小义。

想到一个朋友的例子。朋友的父亲是某县教育局副局,年轻有为、能力强,因其兄长住院需花费大量医药费,他父亲就以公事名义予以报销,后来局长等领导对其不满,仕途便从此不顺,最后离开。这里就牵扯到大义与小义的矛盾。今天的大义,当然早已不存在,我们可以把大义局限于大局意识。应该是不破坏大局的情况下,尽量付出,尽量帮助。儿女情长、兄弟情义,量力而行。对我而言,做不了大义,但也不会盲目小义。

3、礼 “礼者,所以行谨敬,亦所以生惰慢---反礼也”

礼包括了一切制度,有礼、有规矩,在公家或私人的行为上,是比较好,但是相反地,制度、规矩,行久了,太多了,会出大毛病,会使人偷懒、逃避。严格照礼的规矩,我们这样站,这样做都不对的,讲话、走路、站、坐、穿衣,生活上一点一滴,都要小心谨慎,着实麻烦。因为处处要人守礼,要人讲节义,这是令人痛苦的事情。

因此,礼要讲,但不必苛刻做作的讲礼,也不要过分的讲礼。讲礼要分场合、时段。

4、乐 “乐者,所以和情志,亦所以生淫放---反乐也”

乐包括文化艺术,乃至歌舞音乐等。我们看历史,一个国家富强了,文化鼎盛,艺术发达到最高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国家、民族、社会最堕落的时候,乐也有反的一面。“养失而泰,乐失而淫,礼失而彩”。民生太舒泰了,社会就堕落了,文化精神丧失了,表面好听好看的东西却特别多。

人也一样,正如很多人功成名就之后,一时忘乎所以,生于忧患,却死于安乐。

5、名 “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篡---反名也”

名是很好的,给人以名誉,是好事,如现在的表扬好人好事,公司里表扬员工的突出表现,绝对没有错,但是也会使人生矜篡的念头。当看到秦始皇气派威风的车服时,汉高祖心里面就起了“大丈夫当如是乎”的念头,项羽更直截了当起了“取而代之”的念头。

我们在看到他人有所成就,或比自己先成功时,或暂时过的比我们好的时候,如果自己心急败坏,那就肯定不会赶上他们,相反,沉下心来,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方能追赶上。

6、法 “法者,所以齐众异,亦所以乖名分”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法律越严密,犯法的人越多,有的人要做坏事之前,先去找法令的漏洞做根据,做出来的坏事就会变成合法的。

7、刑赏 “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凌暴---反刑也;赏者,所以劝忠能,亦所以生鄙争---反赏也”

刑是杀人或拘留人,但是执行的人,会滥用刑法来欺负别人,有时好人也会受到刑法惩罚的痛苦;奖励,得奖的人欲没得奖的人,常常会争功、争赏,而争得很鄙俗。

8、学识 “圣人其作书也,以领理百事,愚者以不忘,智者以记事,及其衰也,为奸伪,以解有罪而杀不辜---反书也”

文字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有知识,使笨的人思想能够开发,不要忘记过去的错误,聪明的人知识学问高了以后,能够懂事。可是相反的,等到知识越广博,作奸犯科,作假的本事也越来越大,懂了文字,有了知识之后,犯法的也许就是这些人,而且有理论,讲得出道理,有罪的人他可以说成无罪。这还是说明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9、尚贤 “其上贤也,以平教化,正狱讼,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泽施于下,万人怀德。至于衰也,朋党比周,各推其与,废公趋私,外内相举,奸人在位,贤者隐处---反贤也”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泽施于下,万人怀德。但若朋党比周,各推其与,只以小圈子利益为主,则就蒙蔽了领导人。同一政见的人会互相包庇 ,每人都推荐自己信任的朋友,拉自己关系,结果就废公趋私,变成了一个大私的集团。

10、夫士有五反,有势奠贵不以爱人行义理,而反以暴傲。---反贵也

家富厚,不以振穷救不足,而反以侈靡无度,---反富也

资勇悍,不以卫上攻城,而反以侵凌私斗。---反勇也

心智慧,不以端计数,而反以事奸饰非。---反智慧也

貌美好,不以统朝莅人,而反以蛊女从欲。---反貌也

贵、富、勇、智、貌,如果自己具备了这些中的一个,没有做到行义理、振穷、卫上攻城、端计数、统朝莅人,相反的,暴傲、侈靡、侵凌私斗、事奸饰非、蛊女从欲,就会走向另一个方向,违背了贵、富、勇、智、貌本该有的形象。

但是,每个人真要处在这样的一个位置,恐怕很多事情也是自己无法控制的了,比如自己心态的变化,自己已经变了,却还不知道。这是很正常的情况,所以,随时保持自我检讨的心事很重要的。而且,要深信,真正做到了贵、富、勇、智、貌,那就会到达一个新的层次。

11、太公曰:明罚则人畏惧,人畏惧则变故出---反明罚也;明察则人扰,人扰则人徙,人徙则不安其处,易以成变---反明察也。

明罚,管理的太严,动不动就罚,大家就都怕了,但不要以为怕就能吓住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所以说,过分的罚,就会乱;明察,凡事都对人看的很清楚,调查的很清楚,这就使人感到被扰乱、受干涉,为了避免干涉,就逃避迁走了,不安其处,也容易形成社会变乱。

罚和察本来都是好事,只是做过头了,就物极必反。其实生活中,比如对于朋友、亲人的一些过失,或是性格上的缺陷,大可不必去计较,因为每个人要去细细的观察,都会有问题的,这也就是不要过分的察,不要过分的罚。

12、晏子曰: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妻专其父,谓嫉妒---反忠孝也。

臣子忠于其君,子孝于其父,本无可厚非,但是,忠孝不是简单的你要忠孝于君、父。真正的忠孝,是要顾忌大局的忠孝。如果家长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特别的孝,其他的人就会被比下去了,这样可能就会造成他人的误解,孝心也就不是真正的孝心了。

13、韩子曰:儒者也文乱法,侠者以武犯禁---反文武也。

知识分子,读书人学问又好,又会写文章,文章写多了,思想也多了,能言善道,很会辩论,于是以文学知识扰乱了法令,讲侠义的人,动辄老子拳头最大,用武勇把事情摆平了,所以重武侠的人,专门破坏了法令。儒者以文乱法,究其原因,是修养不够,就是做人的道理没有把握好,以至于昏了头脑。侠者,武功本来是自保和强身健体的,但有武之后却要去挑战法令,就违反了武的本意,也是修养不够所致。

14、子路拯溺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也。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由此观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反廉也。

人应该廉洁,不苟取,一点都不要,这是对的,当然,不可以提倡贪污,但有时候,像子贡的不受金于府,也不可以公然做出来,不然就会收到廉而过洁的反效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