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范文大纲

本文已影响 1.19W人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范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范文1

“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这是歌曲《龙文》里的一句歌词,我开始不懂什么叫做“宫商角徵羽”,只觉得谭晶唱得婉转动听,充满中华古风的诗情画意,更误认为是作词人为了押韵而卖弄的文字把戏。近期,我看了一本叫《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书,方知“宫商角徵羽”就是我们上学时音乐课上的“12356”,此乃古代文化里有关乐律方面的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涵盖了“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共14个范畴的古代文化内容,几乎是无所遗漏地将日常生活里碰到的常识项目一一列举。

常识,百度百科给出了如下定义。普通知识,即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基本生存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作技能、基础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一切基于敬畏自然。此书封面上“常识”字,给很多人造成一种直觉:“‘常识’?我百度一下就知道了,还要花钱买吗?”但是,我要说,不读这本书,中国古代文化里的很多东西,我们永远都不得知。

作为一个成年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成年人,一个自诩为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智能社会的成年人,在读完王力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后,内心如打翻的调味瓶,五味杂陈。咱在古人的常识面前,就是一个无知的孩子,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神奇、那么有趣。只能忽闪着双眼,连连发出一声声的喟叹!

在天文、历法两章中,看着二十八星宿那陌生而又怪异的名字,捧着厚厚的古代汉语词典,像是在啃一个风干了五千年的烧饼,硌牙!但在坚持不懈的咀嚼中,一个被遗忘了的世界慢慢在心中复活,在宗法、礼俗、职官、科举几章里,为我们呈现了远古的礼乐之邦,礼崩乐坏后的百家争鸣,以及在儒道思想维系了两千多年的皇权时代。随着阅读的深入,却发现古代先祖在天文、历法、地理、乐律上的常识,与我却是犹如天书,除了对祖先的高山仰止,内心悄然升起一丝惴惴不安。自己作为一个年近不惑的中国人,对祖先的常识竟然只剩惊叹和叹服,不得不反思是什么模糊甚至抹掉了祖先们遗留下来的常识。

王力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中,行文非常朴实平静,不疾不徐的罗列着遥远过去的点滴常识,但这种罗列,竟然有一种考古般的仪式感和庄严感,慢慢的清理着那层历史的尘土,给我们证实着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的璀璨,这璀璨的。历史之光,逼视着我们的眼神,拷问着我们的灵魂。让口口声声号称自己是那个伟大民族的后裔的我们,实在羞愧难当,除了方方正正的汉字字型以外,还有哪一点传承证明今与古的的联系?祖先生活的常识竟能以陌生的美感让我惊讶;时光流转的太快总是把后人的记忆匆匆填满。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每一步都好象踩在前人的脚印上,俯身就能撷取昔日的生活片断,看真切了,才发现自己也不曾偏离片刻。

反观当今大数据时代,信息之光让我们一个个都淹没在数据的海洋里,忘却了传统文化的深刻意蕴,就我而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其说是求知,更像是一种“扫盲”,了解未知领域或不精通的领域,是一种自我学习和修养的过程。作为新时期的检察人应该读书多一点,发现多一点,懂得多一点,学有所用,学有所悟,然后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下去,这是一种责任,需要坚持。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范文2

因为在做关于《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研究》这一课题,所以最近多接触关于传统文化、中外文化、节日文化等类似的书籍,而我对传统文化尤为感兴趣,所以就打开了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本书,徜徉书中,趣味多多。

读传统文化的书一般都感觉比较枯燥晦涩,甚至会有大量的生僻字不知其音其意。这本书涉及天文地理、衣食住行,传统文化涵盖面之广自不用说,且文笔风趣诙谐,插图精美,图文结合,穿插故事、文献等,配有相关注释,读来不觉无味深奥,通俗易懂,趣味横生。书中的插图,或是关于器皿,或是关于建筑,或是关于丝帛……线条清晰,真实可感,触摸上去好像在和中国古代的这些精品做最亲密的接触,不禁感慨传统文化的美好和厚重。

本书简介中就是一连串的发问“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个假耳朵么?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么?你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结是什么样子么?你知道黄帝战蚩尤的真相么?”……真想做一位学识渊博、旁征博引的老师,如果真能在语文教学中,必要之时,将这些知识、故事、文献信手拈来,延伸引用,我的课堂肯定颇受欢迎吧。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是需要汲取多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才能给予学生最好的文学渗透。

关于传统节日书中也有涉及。比如中元节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祭祀去世亲人的节日,又叫“盂兰盆节”或“河灯节”。盂兰盆是梵文音译,原意为“从苦难中拯救”。这个故事和目犍连(也就是中国民间目连戏的男主角目连)救母的故事有关。传说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成就神通后,欲度化父母,以报生养哺育之恩。结果送给母亲的饭食一递到母亲手上就化成火炭。佛陀说每年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我们都要集结佛法僧三宝的力量,超度我们的七世父母。这个故事的内涵,其实还远比它表面上看要来得深刻。实际上,佛教界内的人大多认为盂兰盆的故事讲的就是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转化的原因。

其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小说中关于中元节的描写并不少。中元节作为寄托哀思,为已逝亲人祈福的传统节日,历史甚至比清明节更为悠久,意义也不在清明节之下。它已被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均有不同的民俗活动,类似的传统节日还有上巳节和寒衣节。

仅以中元节为例,关于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的运用需要筛选、提取、比对、舍弃。关于节日文化中的.消极思想是糟粕,需要摒弃,涉及的诗词文化、哲学思想、节日意义则是精华,可以酌情保留。同一节日的不同资源需要深思熟虑,找准切入口;不同节日的文化资源,也要需要对比和取舍。这要看这种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必要,是否有意义,是否有积极意义。这是一个长期研究和思考的命题。

我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其说是研究,更像是一种“扫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刻,真正感悟绝非一朝半夕之事。了解未知领域或不精通的领域,是一种自我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读书多一点,发现多一点,懂得多一点,仅希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或课题研究中有所价值,有所运用。这是一种责任,需要坚持。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范文3

过年回了西安,十三朝古都哪哪都是文化,但是学业不精,很多古代文化常识不甚了解,目前大多数知道的还都是通过影视作品,比较汗颜。所以逛商场时看到这套口袋书系列就买了两本,其中之一便是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书中内容囊括了岁时节日、传统风俗、文化名人、文化典籍、官职衙署、科举教育、文体流派、文字书画、音乐舞蹈、刑名法律、帝王宫廷、礼制政事、社会阶层、宗法家庭、姓名称谓等多个领域文化常识,内容简洁明了,适合大人和小孩多次阅读记忆。以下我为大家整理几个有趣的冷知识。

元旦不是一直都是一月一日。元旦指的是新年的第一天,但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统一中国后又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到汉武帝时又恢复了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自此沿用至今。

古人拜年是彼此道贺还活着。相传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怪物,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出来,挨家挨户的蚕食人群,人们只得把肉食让在门口然后关上门,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绵绵相传。

压岁钱是压祟钱。自汉魏六朝时已流行,吃过年夜饭后由尊长向晚辈分赠钱币并以红线穿编成铜钱串,挂在小儿胸前,谓能压邪驱鬼。

古代已有“博士”。博士是官名,最早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所掌为古今史事侍问及书籍典守。至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自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西晋始设律学博士。北魏始设医学博士,隋唐又有了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

八音是古代乐器的统称。古人按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八类,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其中,钟、铎等属于金类;磐属于石类;埙属于土类;鼓属于革类;琴瑟等属于丝类;柷(柷是中国古代打击乐器,方形,以木棒击奏,用于宫廷雅乐,表示乐曲开始)、敔(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常在乐队中使用,形如伏虎,以竹条刮奏,表示乐曲的终结)属于木类;笙、竽属于匏类(匏,是中国古代对一个球体的葫芦的称呼。匏最广泛的用途就是从中间剖成两半做水瓢,民间将匏俗称瓢葫芦。匏樽是酒杯的意思,也是古代所说的“八音”之一);管属于竹类。

凌迟是古代最残忍的死刑。先把犯人的肢体一点一点的割裂至体无完肤,再割掉他的生殖器,挖出五脏六腑,最后把肉一点一点刮下来,五代时开始设立,宋代正式列入刑法,明清两代沿用。中国古代其他酷刑还有车裂、斩首、剥皮、炮烙、宫刑、刖刑、插针、活埋、剖腹、抽肠、烹煮。凌迟为什么最残忍就是因为共需要用3357刀,并且要在最后一刀,也就是第3357刀,要将罪犯刺死,才能凌迟成功。犯人在受刑时还活着,肉体和精神的痛苦惨绝人寰。

我们现在所说的桎梏就是一种刑具。古代用来拘禁犯人的木制刑具即通常所说的脚镣和手铐。系住双脚的就是桎,系住双手的就是梏。《周礼》中说,一切被囚禁的罪犯,罪大的戴上桎、梏和拲(把双手铐在一起,状如拱手),中等罪行戴上桎、梏,罪小的戴上梏。

最初的公主称谓来源于诸侯主婚。公主这个词是春秋战国时期才有的,周朝的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礼的,而叫同姓的诸侯来主婚。当时各国的诸侯一般称为公,主就是主婚的意思,所以因为诸侯主婚,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

臣妾最开始指的是奴隶。臣妾是西周、春秋时对奴隶的称谓,男的奴称臣、女的奴称妾。也作为所属臣下的称谓。

寿称的分类。上寿指90岁以上者;中寿指80岁以上者;下寿指60岁以上者。喜寿指77岁。米寿指88岁。白寿指99岁。茶寿指108岁。

三姑六婆的九种职业。三姑指三种从事宗教活动的职业妇女,尼姑、道姑、卦姑;六婆中的牙婆是贩卖人口的人;媒婆是专门撮合婚姻的;师婆是巫婆;虔婆是妓院的鸨母;稳婆是接生婆;药婆是卖药治病的。

相互之间的称呼。古代下对上或平辈之间用“足下”,对父母的敬称“高堂”,父亲的别称是“平君”、“严亲”,母亲的别称是“慈亲”、“家慈”、“家亲”,儿童的代称是“总角”,称十五岁的少女是 “及笄”( 笄是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即成年),称十三四岁的少女为豆蔻,称二十岁的男子为“弱冠”,三十岁的男子为“壮室”,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七十古稀,还有六十曰耄、七十曰耋、八十九十曰耄耋,期颐一般指百岁老人。

还有很多好玩零碎的知识,我也一下子记不住,还需要多次阅读记忆,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另外,这本书吸引我的还有里面的插画,书里的插画用的是《十二月令图》,原作长175cm,宽97zm,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为清代画院画家所作。内容为一年十二个月(阴历)春夏秋冬民间自然生活风景。每一幅画均有人物、亭台楼阁,给人一种人间仙境的感觉,画面极美。时节之美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我特地在网上找来图,也摘录了名家点评精华,和大家一起再次欣赏,愿你我一起在感受时节之美的同时,也能在我们所处的平凡世界里感知到生命的质朴和生活的可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