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大全

超人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本文已影响 9.52K人 

超人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超人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超人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超人读后感1

冰心是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小说和诗歌取得极高的成就。"冰心体"在社会上影响极大。《超人》是冰心1921年在《小说月报》的第12卷第4号上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立即引起了热烈的注意,而且引起了模仿,这并不是偶然的是事,因为“人生究竟是什么?支配人生的是“爱”呢?还是“憎”?在当时一般青年的心里,正是极大的问题。正处“五四”思想启蒙的时代特质,造就了整个社会“思考的一代”,还有来自欧洲、俄国的社会思潮直接影响到“为人生”的文学创作潮流,主人公何彬思索的也正是“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这一时段的问题小说凸显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观感伤气息",以及某些概念化的生硬。

本篇文章的标题为《超人》。这个标题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加工的产物。这不由得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开始思考:何人能被称为“超人”?“超人”和平常人有什么区别?吸引了读者的眼球让读者产生想继续读下去的意头,然后又直接点出了主人公何彬的与众不同。在生活中“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从来没有人看到他和人有什么来往”、他“不轻易和别人打招呼”、“永远得不到一封信”、“他不但和人没有交际,凡带一点生气的东西,他都不爱"以独来独往的性格特点来说明了何彬这个人他交际圈十分狭窄,也说明了何彬的孤僻。其次文章中借着何彬的口说出“世界是虚空的,人生是无意识的。人和人,和宇宙,和万物的聚合都不过如同演剧一般”、“与其相互牵连,不如互相遗弃"。可以看出何彬这个人物对生活、世界和未来不抱有希望的消极人生观念,这也是冰心的精明之处借何彬的口写出了20世纪初年轻人的心态。

程姥姥和禄儿是整个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程奶奶的乐于助人与何彬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何彬的无情和与世隔绝。何彬也以为禄儿对他的帮助和体谅而对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了改变。

文章以小见大,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纵使世界上有很多黑暗、无情、残酷,终究不能敌过爱的力量。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坚持心中有爱,我们就不会感受到孤独、空虚和无助,最终,由爱带我们去到幸福的彼岸。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牢记初心,砥砺前行。

  超人读后感2

冰心的《超人》,这是一篇问题小说,暴露了社会的黑暗,是一篇探索人生的文章。

一开始看见这个标题,我就觉得很新颖,顿时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文章讲的是主人公何彬性格转变的过程。

文章开始时何彬是一个极其冷漠的人,他不与人说话,不理他人,也不和别人打招呼,冷阴阴的如同山东一样,在家里,他也只是偶尔拉开窗帘透透气,其余时间都是闭上窗帘的。从他的话中也可以看出他消极情绪:“世界是虚空的,人生是无意识的。人和人,和宇宙,和万物的聚合,都不过演剧一般:上了台是父子母子,亲密的了不得;下了台,摘下假面具,便各自散了。哭一场也是这么回事,笑一场也是这么回事,与其互相牵连,不如互相遗弃;而且尼采说得好,爱和怜悯都是恶……”这时的他是消极悲观的,他用冷漠得如同超人一般的面孔武装自己,保护自己,压抑自己。

然而当他在夜晚时候听见对面楼下凄惨的呻吟时,却搅得他一夜睡不着觉。这凄惨的呻吟让他想起来自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当他听这呻吟到了第七日的时候,他忍不住问了房东是谁在凄惨的叫,当得知是楼下的孩子禄儿摔断了腿,没钱医治时,他拿出了自己的钱,他竟也生出了慈悲的念头!这说明何彬并不是全无感情的,他的情感随着禄儿痛苦的呻吟产生了,他开始融化了。

何彬的进一步融化转变是在禄儿的伤渐渐好了的时候,禄儿的呻吟消失了,但是他开始做起了梦。他梦见自己的母亲,满天的繁星,院子里的花。醒来时,他的脸上留下了十几年不曾流过的眼泪。

让何彬的完全的转变是禄儿在他临走时给他的一封信。信上禄儿说因为他的母亲十分爱他,何彬的母亲必定也十分爱何彬,所以他的母亲和何彬的母亲是好朋友了。当读完信时,何彬也回了一封信给禄儿。何彬明白了,感悟了,是爱感化了冰冷的他。

这篇文章是写在五四运动时期,发表在1921年4月。此时正是五四运动的低潮时期,青年人从乐观救世到悲观愤世,青年人变得虚空,苦闷,冰心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唤起青年的活力。虽说当时有不少人批评冰心的这篇文章,但是在现在看来这篇文章意在探索人生,唤起青年心中的爱,用爱解救迷失的亲年人。

一个人,无论多么冷漠无情,犯下了多么不可饶恕的罪,变得多么的残忍凶恶,终究会被爱转化。这世间最大最正直的力量就是爱!母爱、父爱、朋友间的爱、恋人间的爱……都给人力量,带人走向希望的春天。

  超人读后感3

不知不觉,我已经大三了,在大学的这些日子里,我喜欢徜徉于书海,因而读过不少书籍,它们中许多使我受益匪浅,但因为自己的懒惰,所以真正着手写下感悟的却不多。不久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吉老师推荐我们看冰心的《超人》。说实话,我对冰心本人还算了解,可对其作品却少有上心。然而,当我读完《超人》,我觉得自己的知识真的很贫乏,因为文章的内容根本未提及“超人”二字,所以我有种被标题骗的感觉,当然,这是我自身水平的原因。冰心的《超人》写于五四运动落潮期,发表于1921年4月份出版的《小说月报》。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何彬在开始的时候对一切都很排斥,拒绝交际,后来由于深夜被一阵惨淡的呻吟所困扰,出钱给病人看病,最后被病人即小朋友禄儿的行为感化,从此改变了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的故事。全文看似只写一个简单而普通的人物前后转变的过程,却锲合了五四青年当时的愿望和要求,发人深省。

起初,我在读这篇小说时并没有把主人公何彬与“超人”联系起来,刚看到题目时也只是按照字面上的理解,认为超人就是非同一般的常人,可能有着某些常人没有的某种品质、某种信念或某种异能。

“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小说在开篇第一句,作者就断然地对何彬的性格下了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给他笼罩了一种冰冷的氛围。然后大肆渲染了何彬的“冷心肠”,介绍了何彬的生活环境与特点:他住在一座很多人同居的大楼里,这一特写放大了何彬与众不同的一面,即他冷漠孤独、不近人情、不轻易与人打交道、从来不会寄出和收到一封信、不爱任何有生气的东西,屋里如同山洞一般阴冷。我开始有点费解,难道这就是作者心中超人的形象?可他明明就是一个反面消极的人物啊!不过后来静下心来想想作者的写作背景,也不无道理。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一片混乱,五四的枪声虽推翻了陈旧的孔子思想,却一时没给广大民众带来实质性的精神寄托。很多青年人没有了意识,没有了目标,他们的理想与现实在天枰的两端差别太大,“人生究竟是什么?”他们陷入了空前的迷茫当中。而尼采思想的流入如黑暗缝隙里迸射进的一丝光亮,让以何彬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从此有了生存下去的信仰。但尼采思想的消极成分也深深地毒害了他们,使之“冷”,何彬也只是作者撷取的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一个典型代表而已。

文中,“超人”何彬甚至还认为“世界是虚空的,认识是无意识的,人和人、人和宇宙、人和万物都不过如同演剧一般,上了台是父子母女,亲密的不得了,下了台,摘了假面具,便各自散了。哭一场也是这么回事,笑一场也是这么回事,与其互相关联,不如互相遗弃,爱和怜悯都是恶。”由此我便开始深思,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活着的意义。我想,我们不应该也不能成为这样的超人,因为他总是孤身一人、形单影只,与社会脱节。如果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超人,那么就不存在这个人和人之间相互交流的介质——社会。人也只能像超人般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那是一个相当不严密的、松散的结构,正如将大海中的水分为一滴一滴分散在世界各地,很快就蒸发消失一样。人们因为只拘泥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殊不知脱离了社会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也就真的是虚空的,毫无意义的了。何况每个人都拥有不一样的人生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会遇到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不一样的风景,最重要的是,我们是人,我们会与外界交流沟通并且在他人心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或在自己心中发现他人的'身影,不可能相互遗弃,只会相互牵连,所以人与人之间必然会相互牵连,而社会正向人们提供了交流的价值,人只有活在社会之中,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

然而,从作者的创作中看出,何彬又不是那么绝对的无情冷漠、与世隔绝。何彬的“冷”中似乎还隐藏着不灭的“热”。他会每天上局里办事,会和同事们说几句公事上的应酬话。此外,就是这么一个冰冷的人,却能在禄儿痛苦的三夜呻吟中“看了三夜的月,想了三夜的往事”试问,一个“毫不动心”的人,面对“凄惨的呻吟”除了本能地因噪音而烦躁外,又怎会从“难听”的声音中联想到美好的幼年往事呢,又怎会“在他空洞洞的脑子里,凭空添了一个深夜的病人”呢?或许在他童年里也有过一段似曾相识的记忆,病痛中也有过母亲温柔的照料。禄儿痛苦的呻吟无形中充当了一根诱发他沉睡记忆的导火线,也如一把钥匙,开启了他心中封锁爱的匣子。泛滥的母爱与他现在坚守的主流思想间发生了激烈的冲撞,以至于“他的脑子累极了,极力的想要摈绝这些思想”,但“无奈这些事只管奔凑了来”“他听了三夜的呻吟,看了三夜的月,想了三夜的往事——”最后他“眠食都失了次序,眼圈儿也黑了,脸色也惨白了。”可想而知,他忍受的煎熬是何其之重。两种思想的斗争带来的是一种信仰的危机,这不免令他心生恐惧。替禄儿出医药费这种“破天荒”的举措,从某种方面来说何尝不是他潜意识下的一种方式,又何尝不是两种思想斗争。何彬备受心理的煎熬,这种煎熬的突显开始于禄儿“凄惨的呻吟”,结束于何彬读完禄儿信后悔罪的泪光。在这场思想的较量中,何彬给禄儿付医药费是何彬并非“冷心肠”的一个有力证明,恐怕这一点连何彬本人也未尝察觉到吧?文中反复出现这样的语句“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证明了何彬的内心是有感情的,他只是选择了用一种消极的方式来面对现实的生活,面对现实的人群,他只是身处冷漠虚伪的社会,不得以用一种消极的方式来面对生活,寻求自保罢了。这使我懂得,无论时代的现实多么的黑暗,多么的残酷,无论人伪装的多么的无情,最终都敌不过爱的力量。母爱,人与人之间的大爱,都会带着这样悲观的超人走过荒芜的沙丘,来到爱的天堂。就像文中所写的,最后何彬在“母爱”和童心的夹击下,转而虔信“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由此可见,这些幼年零零星星的爱和记忆,正是何彬“热”的源头。

禄儿的病虽好了,但两种思想间的战争还未休止,甚至愈演愈烈。“母亲呵!我要起来坐在你的怀里,你抱我起来做在你的怀里”,“母亲呵,别走,别走!”等等。也许长时间的孤寂;长时间的不被理解;长时间身心的煎熬。他的心已累了,倦了。此时母亲的怀抱,未尝不是他疲惫身躯最好的栖所。是啊,不论有多少醉人的哲学思想在中国盛行,无论有多少顽固的劣根性在国民身上残存,迷失的国民至少还有母爱的支撑,母爱的导航。心已在剧烈地震颤!

文章的末尾,禄儿的信简单而质朴的言语间流露出不一样的深沉。禄儿充满纯洁童心的信颠覆了尼采思想的主导地位,也彻底摧毁了何彬扭曲的信仰。何彬看完禄儿小心放下的信,捧着他送的黄花篮,“什么定力都尽了,不禁呜呜咽咽的痛哭起来。”即是最好的佐证。他终究不是超人,他也有爱。从他给禄儿的信可以看出,他向禄儿道谦致谢,他坦白了这十几年来,他错认了世界是空虚的。

  超人读后感4

《超人》主要讲了一个叫何彬的冷心肠青年,为人十分冷淡。不与人交往,不与人搭话,不和别人在同一食堂吃饭。除了上班与同事说几句公事上的话外也从不开口。

何彬不但不和人交际,凡带一点生气的东西,他都不受,屋里冷阴阴如山洞一般。但何彬却整天梦想着成为一个超人。后来,在半夜里,一个孩子的呻吟惊动了他,使他重新想起了感情,想起了许多往事,想起了他的母亲。明白了他所认为世界是空虚的、人生是无意识的、罪恶是怜悯的理论是错误的。他挣脱了自己的幻想,带着追念放下了心中的包袱。

看了这篇小说以后,我想,文中的何彬沉迷于幻想中,为人冷淡,而我们不能沉浸在幻想中,要有怜悯和爱心,才能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超人读后感5

“超人”,按照字面上的理解就是非同于一般常人,可能有着某些超能力。我总觉得文中的主人公何彬与超人是没什么关系的,他冷漠不近人情、不爱与人打交道、不爱任何有生气的东西,整日独来独往,还说着“世界是虚空的,认识是无意识的”、“与其相互牵连,不如相互遗弃”、“爱与怜悯都是恶”等等这样的话,他信奉尼采哲学,对谁都不关心。他有着一种孤独,是一种因为不能掌握自身命运而产生的绝望,冷漠和疏远感,用自己的方式隔绝了外面的一切,生活在自己的孤独的堡垒中,不需要别人的关注,构建起密不通风的围墙,进行着自己的精神活动。

看完《超人》,我便开始思考,人真的是可以和外界没有一点联系的吗?人与人,人与社会不需要交流吗?我们若真的像超人一样活在自己的小空间里,就像大海里的一滴一滴的水一样分散在世界的各地,总有一天会被蒸发。所以人与人之间是要相互牵连的,而社会正向人们提供了交流的空间与价值,人只有活在社会之中,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

文中出现了三次“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这本来都是极其美好的事物,但紧接其后的都是何彬想要摈绝这些给人愉悦的东西的想法,但他无奈这些事只管奔凑了来,他觉得这些事让他的脑子极累,让他觉得烦闷,但是正是在这些回忆的启引下,在他出钱帮助儿童禄儿治好摔坏的脚后,又在禄儿童真的启迪下,明白了“世界上的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冰心的思想的矛盾与苦闷由此可见,“五四”爱国运动高潮过后,一些冷心肠的青年对世界漠不关心,认为人应当如行云流水似的,随他去就完了。但冰心终是不忍心让这些人冷漠下去,当何彬看完禄儿的信,他不禁呜呜咽咽地痛哭起来,那时他的心已渐渐明朗起来,懂得爱,懂得要感恩。冰心也借此让他完成了从尼采哲学向“爱的哲学”转化。

“爱在左,同情在右,人生的道路上,一路撒种,一路花开,嗅着鲜花的芬芳,人生便不觉得孤单”。冰心的生命哲学揭示了一个道理:付出你的爱,生活便会灿烂。她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宣扬人类之爱,用“爱”来改良当时充满矛盾和封建专制的社会人生,仍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对当时一些思想苦闷的青年振作精神,关心社会,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生活是需要爱意的,虽然何彬说他给禄儿的医药费,“里面不含着丝毫的爱和怜悯,只不过是为了拒绝他的呻吟,拒绝自己的母亲,拒绝了宇宙和人生,拒绝了爱和怜悯”,但我仍相信他的心中是存着一丝爱意的,他会深深地感谢禄儿从天真里指示他的那几句话,会收下那篮本来禄儿认为他一定不要的花。他会打包宇宙间半弦的月光,灿烂的星光与他悔罪的泪光,将这些包扎成一篮金黄色的花儿送给禄儿。禄儿对主人公也是有着深深的爱意的,他在病好后叩何彬的门,想跟他道谢,而他冷冷地看着禄儿,禄儿竟快哭出来;当他要禄儿去买一根绳子时,禄儿欢天喜地的模样很让人动容。

冰心亦说过:“这九十天的冰封,只为这一日的春光”。每个人都拥有不一样的人生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会遇到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不一样的风景,我们会笑、大笑,狂笑,苦笑,哭,痛哭、呜咽,都是因为不同的情况。重要的是,我们是人,我们会与外界交流沟通并且在他人心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或在自己心中发现他人的身影,不可能相互遗弃,只会相互牵连。我们会被生活压抑,会被打击,会受生活的冰封,但仍是有一束的春光是我们的追求。冷漠并不是永远的,冷漠是会被爱融化的,冷漠背后的春光拥有战胜一切冷漠的力量。是爱让我们彼此守望,彼此依赖,从而创造更美丽的世界。

  超人读后感6

印象中是以和闻名的,她的散文,语言优美流畅,文笔清丽,风格恬淡;她的诗歌小巧精致,玲珑剔透,风格温婉。

读了这篇冰心的《超人》,再次感受到冰心的”集母爱、童真、自然为一体“的”爱的哲学“——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所共有的特点。

小说我看了两遍,获得的是不同的感受。

第一遍读时,侧重的是内容与情节。

小说的主人公”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他没有生气,不和人来往,总是孤零零一个人。他认为”人和人,和宇宙,和万物的聚合,都不过如同演剧一般;上了台是父子母女,亲密的了不得;下了台,摘下假面具,便各自散了。哭一场也是这么一回事,笑一场也是这么一回事“。可见何彬心中怀有强烈的憎世思想,认为世界是虚空的,人生是无意识的,爱和怜悯都是恶。我可以隐约看到他选择把自己封锁起来,拒绝别人的一切情感。

然而事情发生了转折。一个名叫禄儿的孩子摔伤了腿,”痛苦的声音,断断续续的,在这沉寂的黑夜里只管动“,生动形象的描写让禄儿这一形象变得活灵活现。我们的主人公何彬听了这夜夜的呻吟,想起了”慈爱的母亲,天上的星,院子里的花“!这些意象充满了生气,原来他的童年是美好的,他原并不是这样冷心肠、这样死气沉沉的!当然我们也可以猜想,或许在他童年里也有过一段似曾相识的记忆——病痛中母亲温柔照料。禄儿痛苦的呻吟无形中成为了一根诱发他沉睡记忆的导火线,也似一把钥匙,开启了他心中封锁爱的匣子。何彬让程姥姥带钱给禄儿治病,为了让自己儿时的记忆不再泉涌,制止自己”荒唐的想法“。禄儿一直寻找机会报答他,于是,在何彬搬家的时候,禄儿以母亲与母亲是好朋友为由送给他一篮金黄的花儿。何彬被禄儿深深打动,最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认识到了世间有真爱,从一个人的孤冷的世界踏了出去。

文中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是啊,天下所有的母亲都呵护着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也都爱着自己的母亲,母亲之间,孩子之间,都有着相同的愿望,有着深深的绊!

第二遍读时,是上了中国现当代的课后,这一次读后考虑得更多。

我从课上了解到,冰心早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问题小说“家,著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超人》等小说。在这些问题小说中,冰心关注的是五四时期的社会问题,如家庭、父子、妇女、儿童、知识分子等的矛盾冲突与困惑。她的作品意在唤醒当时冷漠的人们,她希图以爱的温暖来改良当时充满矛盾和封建的社会人生,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

查了资料后,我认识到在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代背景下,四起的枪声虽然推了陈旧的孔子思想,但广大人民还是处于一片迷茫中。尼采思想的流入让人们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但其思想的消极成分也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主人公何彬的”冷“便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何彬由禄儿的呻吟想起幼年的事情,便是尼采”超人“哲学与冰心”爱的哲学“之间的斗争,虽然”前几夜的思想,不过如同晓月的微光,照在冰山的峰尖上,一会儿就过去了“,但我们可以看到,何彬如铁筑成的心房,已经慢慢地被打开了。”睡下的时候,他觉得房间热极了,便又起来,将窗户和门,都开了一缝“,这房间,何尝不是何彬的心房呢?他已经开始觉得自己的内心太过于枯乏沉闷了,他已经开始渴望接触外面的世界了。

文中还有一段非常细致、形象、完整的梦的描写。梦很朦胧所以不会很有条理,但是母亲的形象却随着梦的深入逐渐明晰起来。看”缓缓的走进一个白衣的妇女,右手撩着裙子,左手按着额前。走近了,清香随将过;渐渐的俯下身来看着,静穆不动的看着——目光里充满了爱。“我想说,这是一直埋在心中的情景了吧?!这是幻想了很久的相会吧?!”母亲呵,我要坐起来在你的怀里,我们只是互相牵连,永远不互相遗弃“”母亲啊,别走,别走……“不论有多少醉人的哲学思想在中国盛行,无论有多少顽固的劣根性在国民身上残存,迷失的国民至少还有母爱的支撑,母爱的导航。

何彬醒来后看到了一篮金色的花,那有着阳光般色彩的花儿是否也像阳光般照射进了何彬冰冷的心呢?”我不知道怎样可以报先生的恩德,先生有母亲么?她一定是爱先生的,这样我的母亲和先生的母亲是好朋友了。所以先生必要收母亲的朋友的儿子的东西。“质朴而又简单的言语间流露出不一般的深沉的哲理。禄儿充满纯洁童心的信念颠覆了尼采思想的主导地位,也彻底摧毁了何彬扭曲的信仰。文章的末尾,何彬带着那些”金黄色的花“和幸福的笑离开了,不再孤独,不再落寞了。

文章就是这样以一个个小小的伏笔、以主人公何彬思想的渐渐变化为线索,淡淡地,情节发展着。最后,我们看到,”爱的哲学“胜利了。

  超人读后感7

读完《超人》后,感受最深的便是人性中爱的温暖,无论是何彬对母亲的那份深切的爱(“她的爱可以使我止水似的感情,重新荡漾起来”),还是禄儿对何彬的那份无暇的感激之情,无不彰显着人类本性中的那可贵的品质——爱!

面对当时充满矛盾和封建专制的社会人生,冰心试图用爱来拯救当时在思想上受压抑,精神上逐渐空洞化的青年。

“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从来没有人看见他和人有什么来往。”文章开篇就展现了一个性格孤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从他日常生活中几乎和人没有交际,不爱带一点生气的东西等一系列细节中很好的表现出何彬那不带一点生气的生活。而在精神信仰上,何彬始终坚信“世界是虚空的,人生是无意识的,爱和怜悯都是恶。”面对阴暗无所寄望的世界与人生,他选择“旁观”,“顺其自然”(“不如行云流水似的,随他去就完了。”)这也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下青年的无奈与悲哀,一种在精神上消极的人生态度始终充斥着他们的内心世界。

夜里凄惨的呻吟声,窗外泻入的月光三番五次地唤起他记忆深处“慈爱的母亲,天上繁星,院子里的花……”。在他的潜意识里,这些美好的景象无疑是他最为珍爱的。而他所坚信的尼采哲学却不断地迫使他有意识的去摈弃这些记忆,致使他的内心很烦闷,思想很混乱。这反映了当时青年内心的挣扎,始终存在着无法排解的重重矛盾和冲突。

何彬是渴望母爱的,他强烈地思念着那慈爱的母亲,发出了“母亲呵,别走,别走……”的呼喊。母亲最终还是走了,但却留下了那缕带有爱的清香,而这份清香恰是天真善良的禄儿带来的那篮金黄色的花儿散发出来的。禄儿的一句“这样我的母亲和先生的母亲是好朋友了。”启发了何彬,使他顿时领悟了爱的真谛:世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无私,伟大,世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深爱着自己的孩子,而禄儿对他的关爱更使他明白了“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孩子的世界是尘世上所剩不多的净土之一,何彬无疑是被禄儿的爱所感化了,因现实生活销蚀而暗淡的心灵又焕发了人性的光辉,流下了那几十年来不曾有的泪儿,留下了对这几十年来空无所有(对爱的遗忘)的悔恨。

文章最后,何彬回赠给禄儿的那篮用泪光儿穿起,系在弦月的两端,用满天的星儿盛在弦月圆凹里金黄色的花,是爱的象征,是何彬对禄儿的感激之情,是对“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都是好朋友”的践行(朋友间友谊的见证),是何彬从消极走向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开始,是何彬精神上得到振作的表现,同时也是对未来美好希望的寄托!有希望,便是光明。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冰心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用爱去抚慰与疗救当时内心苦闷的青年,无疑给当时黑暗现实下人们的精神世界送去了阳光,这样人类心灵的爱之花才不至于在现实的狂风暴雨中萎谢凋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